首页> 中文学位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研究
【6h】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对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群众、群众观

(二) 中国共产党与群众观的关系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思想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三) 孙中山的群众观

(四)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演进轨迹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群众观

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重大意义

(一)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二) 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决定着历史的结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但又从实际出发,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需要,总结了我们党几十年来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经验教训,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使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不断传承与发展。邓小平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观。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正确判断党的历史方位,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以独特的视野看待党群关系,思考执政党建设问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群众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实际出发,从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出发,多层次、全方位的提出了群众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群众观。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
  第二部分对本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加以界定。定义了“群众”、“群众观”,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观的关系。“群众”这一概念,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从社会历史主体视角研究社会结构时使用的整体性概念。人民群众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其特定的阶级内涵。群众观是对待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包含群众概念的内涵、群众的构成、群众的地位作用和对待群众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我们党首先提出的。广义的群众观包括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是群众观点的发明创造者,是群众观点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三部分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吸取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借鉴了孙中山的群众观,继承和发展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第四部分梳理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演进轨迹。这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时期中共领导集体的变迁,分三阶段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考察。首先,论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赋予“人民群众”新的内涵和外延;奉行人民利益标准;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发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责任观;其次,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群关系是一个政治问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联系群众要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取信于民;再次阐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
  第五部分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重大意义。这部分从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两个角度阐释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重大意义。从理论贡献上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演进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在群众观、发展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意义的角度看,为党制定正确地路线、方针、政策,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提供了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为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为社会转型期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