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末民初矿业法制变革初探——从焦作煤矿实例展开
【6h】

清末民初矿业法制变革初探——从焦作煤矿实例展开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1.选题缘起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甲午前后矿业法制变化及其对焦作矿区的影响

(一)甲午前后中国政府矿业法制政策的变化

(二)清末民初焦作矿业法律改革背景

1.甲午战败引发社会矛盾

2.外资引入的政策发生转变

3.英福公司入侵焦作矿区

二、清末民初矿业法律改革发展历程

(一)清末矿业法律制度变迁

1.《矿物铁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条》和《矿务章程十九条》

2.《矿务暂行章程》和光绪矿律

3.《大清矿务章程》

(二)民国初期矿业法律制度变迁

1.《中华民国矿业条例》

2.《中华民国矿业法》

(三)清末与民国初期矿业制度内容之比较分析

1.外资引入制度

2.矿业税费改革

三、清末民初英福公司矿案分析

(一)矿业法制变革背景下焦作地区的商业竞争

1.矿界权交涉

2.矿界权交涉再起:“争矿之人变为专利之人”

(二)河南人民与英福公司的利权斗争

1.土窑业的利权斗争

2.河南绅商反帝利权斗争

(三)英福公司法制管控的特点

1.管控逐步有法可依

2.由盲目排外转变为理性斗争

3.由竞争到“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甲午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在华办厂的权利,并且势力不断扩张,外资纷涌而入在华设厂开矿,妄想窃取整个内陆地区的矿产资源。面对中国利权大量外溢以及国内舆论的压力,清末民初各时期的中央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矿业条例和章程,寻求保护华商开矿的权利,限制外商的投资的办法。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经常伴随着经济政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帝国主义大肆扩张的年代,制定的法律也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本文以焦作煤矿实例展开,对先秦时期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等各个时期颁布的矿业法规及政策加以梳理,重点对晚清和民国初期开展的矿业法律变革加以剖析,并对这一时期出台的矿业法律进行了比较分析。笔者还对愈演愈烈的河南利权斗争进行了阐述,并且分析了这些立法的缺失,总结归纳了当时的政府针对英福公司法制管控的特点。纵观清末民初矿业立法改革,基本都是围绕如何防范外国资本入侵的,清末民初各时期的中央政府不关心矿业的管理体制,只关心矿业税收和统治秩序的稳定,一味的照搬西方矿业法律,不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开采技术,导致本土传统矿业在和外资矿业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另外,中央政府处理英福公司矿案时方式欠妥,矿业法律不够完善,根本限制不住英福公司对焦作地区矿产的掠夺,对此河南社会各界尤其是传统矿业主们意见很大。清末民初时各个时期的统治者一味的照搬西方矿业法律,不能适应中国的实际需要,缺乏本土化,矿业法制变革最终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