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商业诋毁的司法认定研究
【6h】

商业诋毁的司法认定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论文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域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四)论文研究思路、创新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创新

3.研究方法

一、商业诋毁案件的实践考察——基于79份司法判决书

(一)关于样本选择的说明

1.样本选择方法

2.样本选择的代表性

3.样本考察的重点

4.样本选择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样本概况

1.原被告基本情况

2.法院裁判结果认定

3.不认定原因统计

4.认定竞争关系的具体标准

5.对主观状态的认定

6.对虚伪事实内容性质的认定

7.虚伪事实所针对的对象

8.捏造、散布的方式手段

9.损害竞争对手的商誉作为结果要件的认定

10.法条适用情况

(三)商业诋毁司法认定的主要特征

1.经营者身份是认定商业诋毁的主体要件

2.认定竞争关系的具体标准各异

3.主观过错的认定方面模糊

4.虚伪事实的认定需考虑双重因素

5.诋毁散布方式种类多样

6.诋毁后果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誉

7.一般条款在认定商业诋毁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二、法院认定商业诋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认定诋毁存在主体和主观方面的问题及分析

1.法官未明确商业诋毁与一般侵权的区别

2.未将过失心态与行为要件相联系

(二)认定诋毁存在行为问题及分析

1.立法对商业诋毁的散布方式规定太过笼统

2.互联网对传统诋毁方式带来冲击

3.对虚伪事实的把握脱离实际

4.法院对诋毁行为的举证责任分配不明

(三)商业诋毁产生的后果问题及分析

1.竞争关系的认定不清

2.商业诋毁定义回避了商誉侵害标准的描述

(四)商业诋毁兜底条款的适用问题

1.一般条款适用权益标准不明晰

2.政策基础使寻求司法干预平衡点难度加大

三、完善商业诋毁司法认定标准的对策建议

(一)明晰主体身份和主观方面的内涵

1.维持现有对经营者以及故意的规定

2.延伸竞争关系的内涵

(二)明确虚伪事实的性质内容和实际操作的行为

1.确定行为要件的内容和判断标准

2.调整行为要件的举证责任分配

(三)厘定诋毁损害后果的性质及标准

(四)灵活发挥一般条款的兜底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展开▼

摘要

商业诋毁的出现与盛行,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密不可分。市场主体通过打击对方商誉来达到抢占市场份额、获取商业机会的目的。对商业诋毁予以规制旨在保护他人正当权益和市场秩序的稳定。当个人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再进行自我调节时,诉诸法院成为有效的救济途径。本文将研究视角投放于法院司法过程之中,在把握立法者原意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法院在判定商业诋毁适用条件中所遵循的认定标准,发掘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对应之策。具体而言,首先,就要看主体是否合格,即《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的经营者概念是否能满足第十四条将诋毁主体限定在经营者的要求?接下来,透过司法认定中的细节,看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对商业诋毁做了原则性规定,并未对其中具体行为和损害后果的标准进行详细说明,导致法官缺乏可操作性,很难逐一比照案件事实进行认定。在事实认定中存在以下难点:对于第十四条规定的“捏造、散布”的手段有哪些?“虚伪事实”包括什么?以及“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过失心态该如何处理?对于诋毁行为的举证责任法官应当如何分配才能够保障认定程序的合法公平性呢?对此不同法院拥有不同裁判思维。最后,第二条作为一般条款能否在商业诋毁欠缺规定的领域发挥作用?如何在产生兜底作用的同时确保法官适度行使自由裁量权?以上这些都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分析探究。
  本文采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选取大量真实的裁判文书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真实数据以此反映出司法实践在对认定商业诋毁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在实践考察基础上,从主体、行为和后果角度对认定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探寻,最后为完善商业诋毁的司法认定提供对策和建议。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商业诋毁的实践考察---基于79份判决书。通过对所有案例裁判文书进行调查,从原被告关系和法院裁判基本情况这两大模块中解读商业诋毁的认定情况。着重分析法院对判决理由进行说明部分,归纳出一般认定的规律与特征。
  第二部分,商业诋毁司法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本部分将针对第一部分归纳的特征,细细发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具体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第一,从主体身份及主观过错入手,思考法院在认定时遇到的问题。第二,捏造、散布虚伪事实作为认定的行为要件,法院在解释具体行为名词时遇到了困惑。第三,商业诋毁的后果要素作为诋毁的实质要件,法院在判定时遇到何种问题导致难以认定损害形成。第四,既然存在与案件结果有紧密联系且拥有良好立法意图的一般条款,为何实际对商业诋毁的整体认定效果依旧差强人意。
  第三部分,完善商业诋毁司法认定的对策建议。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供如下几点建议。首先,为适应现实需要,对竞争对手的内涵进行扩大解释;通过对经营者和主观要件认定使之与一般侵权相区别。其次,明确虚伪事实的内容并且确立认定捏造、散播手段的准则。然后,看清损害引发的后果,掌握其侵害权利的性质和结果产生的标准。最后,在遵循立法原意基础上找到一般条款的适用平衡点,妥善处理自由竞争和司法干预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