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伦理失范研究
【6h】

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伦理失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伦理失范

(一)微信公众平台发展概述

(二)伦理理论、传播伦理失范概述

(三)微信公众平台与传播伦理失范

二、微信公众平台中的传播伦理失范现象

(一)隐蔽的色情、低俗信息传播新方式

(二)中老年用户群体中泛滥的健康养生伪科学、谣言信息

(三)微信公众平台层出不穷的新式诈骗

(四)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强行推送、虚假营销失范严重

(五)微信公众平台的侵权现象

三、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伦理失范原因分析

(一)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主体浓重的商业功利性色彩

(二)微信受众群体知识结构差异化明显

(三)微信公众平台的法律规定不具体 监管困难

(四)把关人的错位和意见领袖的缺失

四、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伦理失范应对策略

(一)细化微信立法条文 张弛有度有法可依

(二)微信用户群体针对性指导示范 提高媒介素养

(三)切实推行微信公众平台实名、审核、举报标记制度

(四)实现开发主体、运营主体自律和他律的对接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腾讯2015业绩报告的公布结果显示,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网民数量和微信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庞大的用户群体,给微信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发展动力。800万微信公众号和5.49亿的微信活跃用户,使得微信传播伦理秩序的稳定和健康,深深的影响着整个移动互联网秩序的稳定持续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和微信发展现状的分析,引出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伦理失范的重要性,借助已有的伦理学、网络传播伦理和新媒体传播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目前微信公众平台中存在的一系列新形式的过度营销、虚假信息、谣言色情信息、再加工式侵权行为等传播伦理失范问题,从传播学的传播模式中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个环节和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义务论等理论解构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规制这些传播失范问题的方法应从细化微信立法、微信自身平台标记、举报、审核功能的完善、微信用户群体伦理道德素养的提高这三个主要的方面入手,辅之必要的行业、企业自律和他律等方法,才能真正的切实解决目前微信公众平台中所存在的问题。只有法律制度严明、细化、规定具体,才能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伦理失范行为形成威慑力;也只有从思想上入手,确实提高用户的伦理道德素养和对诱惑的抵抗能力,才能使得此类信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毫无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传播伦理失范的问题。
  引言着重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的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研究的创新点等。主体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和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从健康养生、语言失范、色情低俗信息、谣言、诈骗、过度营销、和侵权等信息传播新形式的表现来解析微信公众平台中存在的伦理失范现象;第三部分从信息传播模式和伦理学功利主义的角度,从微信公众平台自身、法律规制、用户自身等方面剖析了传播伦理失范的原因;最后一部分着重从法律、媒介伦理素养、用户群体和微信自身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在结语部分,本文总结了当下微信公众平台中所出现的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的原因和问题,认为当下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伦理问题失范现象问题的真正解决还需要运营主体、开发主体、用户群体和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相互之间的妥协和协作,才能真正解决微信公众平台中的传播伦理问题。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伦理秩序的构建,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和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