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视角
【6h】

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第1章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缘起

1.1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

1.1.1国际背景

1.1.2国内背景

1.2缘起:“三C”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

1.2.1孔子(Confucius)对晏阳初思想的影响

1.2.2基督(Christ)对晏阳初思想的影响

1.2.3苦力(Coolers)对晏阳初思想的影响

第2章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实践

2.1第一阶段(1920.1926年):以扫盲为中心的识字教育

2.1.1平民教育运动的展开

2.1.2识字教育课本及课外读物的选择

2.1.3识字教育首站——湖南长沙

2.1.4识字教育在山东烟台、浙江嘉兴、湖北武汉等地的迅速推广

2.1.5识字教育在军队中的传播

2.1.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成立

2.2第二阶段(1926—1937年):以乡村教育为经,乡村建设为纬的河北定县实验

2.2.1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作为实验区的原因

2.2.2定县实验的准备

2.2.3定县实验的内容

2.2.4定县实验推行的方法与步骤

2.2.5定县实验的结果

2.3第三阶段(1937—1940年):以抗战教育为核心的县政、省政改革

2.3.1在湖南衡山、四川新都等地的县政改革与抗战教育

2.3.2在湖南、四川的省政改革与抗战教育

2.4.第四阶段(1940—1949年):以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培养乡村建设人才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改革

2.4.1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

2.4.2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2.4.3改革大学教育,为乡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2.5第五阶段(1950—1990年):以培养国际乡村改造人才为中心的国际乡村改造

2.5.1协助菲律宾推行乡村改造

2.5.2国际乡村改造学院(IIRR)

2.6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在国内外的影响

2.6.1在国内的影响

2.6.2在国外的影响

第3章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理论

3.1教育主体论

3.1.1历史上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

3.1.2晏阳初对教育主体的论述

3.1.3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晏阳初平民教育主体论对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

3.2教育价值论

3.2.1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

3.2.2晏阳初对教育价值的论述

3.2.3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晏阳初平民教育价值论对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

3.3教育目的论

3.3.1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追求

3.3.2晏阳初对教育目的的论述

3.3.3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晏阳初平民教育目的论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3.4教育公平论

3.4.1教育公平与人的发展

3.4.2晏阳初对教育公平的论述

3.4.3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晏阳初平民教育公平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3.5教师道德论

3.5.1道德人格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社会价值

3.5.2晏阳初对教师道德的论述

3.5.3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晏阳初教师道德论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3.6课程教学论

3.6.1课程模式与教学理论

3.6.2晏阳初对课程与教学的论述

3.6.3在新农村建设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晏阳初课程教学论对农村教育的启示

第4章晏阳初思想当代价值续论

4.1晏阳初信仰的当代价值

4.1.1信仰:使命感的源泉,事业不竭的动力

4.1.2博爱、进取、奉献精神是洗涤人心灵的良药

4.1.3继承、融合和提升人类各种文化之精华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4.2晏阳初作为一个纯粹知识分子的当代价值

4.2.1独立思考与笃行实践:晏阳初及民国乡村教育运动中知识分子的选择

4.2.2晏阳初一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

4.2.3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更需要晏阳初式的知识分子

4.3晏阳初通过公民教育建立公民社会的当代价值

4.3.1从“五四”时期公民观念的启蒙到晏阳初公民教育的实践

4.3.2晏阳初认为通过公民教育建立公民社会是强国的根本

4.3.3晏阳初的公民观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视域下的公民教育

4.4晏阳初大教育观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当代价值

4.4.1晏阳初的大教育观

4.4.2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从教育的视角审视“三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3晏阳初的大教育观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结 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三年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视角,就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历史的梳理和研究,细致探讨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在宏观与微观方面促进学术界对于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新审视与深入研究,并且希望引起政府对它的关注。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晏阳初“平民教育”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缘起。从国际背景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中国爱国知识分子选择救国道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国内背景来看,新学教育使乡村精英向城市迁移,造成了乡村人才“真空”,造成乡村管理和资金的空心化,特别是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国内开始新村实验,乡村教育思想开始在国内形成一股潮流,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逐渐形成。而促使晏阳初从事“平民教育”的直接动力来自于“三C”的影响:孔子(Confucius)的民本思想,基督(Christ)的博爱、进取、奉献精神和对苦力(Coolers)疾苦的关心。 第三部分主要是阐释晏阳初“平民教育”实践的历史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1926):以扫盲为中心的识字教育;第二阶段(1926-1937):以乡村教育为经,建设为纬的河北定县实验;第三阶段(1937-1940):以抗战教育为核心的县政、省政改革;第四阶段(1940-1949):以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培养乡村建设人才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改造;第五阶段(1950-1990):以创建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培养国际乡村改造人才为中心的国际乡村改造。随后对晏阳初“平民教育”在国内国外的影响做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 第四部分主要是论述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理论。对于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理论,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没有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理论高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从教育主体论、教育价值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公平论、教师道德论、课程教学论六个方面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本文就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第五部分主要是继续深入考察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当代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世界格局转变,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选取了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密切相关的四个问题:信仰、知识分子、公民社会、“三农”问题,以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和实践为依据,进行深入地分析与论述。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晏阳初信仰的当代价值、晏阳初做为一个纯粹知识分子的当代价值、晏阳初通过公民教育建立公民社会的当代价值、晏阳初大教育观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当代价值。 晏阳初矢志于平民教育70年,深入乡村,调查研究,扎根乡土开展长期而又扎实的实验,力图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等问题;以学术的立场,以全人类的眼光,不抱任何成见,认识到贫困才是全人类真正共同的敌人,只有解决贫困,世界才有真正的和谐与和平。其“平民教育”理论不法古、不崇洋,是中国人自己独创的教育理论,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在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的突出地位及其杰出贡献,使其以一种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和实践方式,遍及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掀起国际乡村改造运动的潮流,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既要放眼世界,又要立足本土,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应从本土寻找智慧。晏阳初“平民教育”是一种真正生成于本土的理论,又是一种真正能走向世界的理论,今天仍然是世界学术界解决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第一流的理论,对解决当代中国教育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张颖夫;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大学;
  • 学科 教育学·教育史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廖其发;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40-092;
  • 关键词

    晏阳初; 平民教育; 社会转型; 农村教育;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21:59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