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实证研究
【6h】

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2012年2月24日,在国新办就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等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副省长魏宏报告: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已经胜利完成。这意味着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恢复重建已经胜利完成。在“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策动下,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迎来了“高配置、满覆盖”时代。而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如此快、如此高效是通过何种途径昵?这是本研究的缘起。透过“数字青川”、“惠普希望电脑教室”、“中国-UNICEF‘灾区教师培训’项目”等现象,我们发现其本质就是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令人鼓舞和充满期待。通过文献法梳理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研究,试图构建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型并将其作为田野考察搜集资料的框架而运用于汶川地震灾区,尝试论证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是成功的、有效的,旨在有助于灾区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和推进灾区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并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提供了新的范式。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的概念,然后采用文献法梳理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和有关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已有研究成果,并对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进行分类汇总,并阐释其意义;基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信息化生态观的已有研究构建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系统模型,并详细地说明田野考察的样本选择、调研设计和调研过程等;以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系统模型为框架,采用田野考察方法,通过问卷、访谈以及文档调研等方式收集数据,从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管理、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和信息技术课程等方面分析灾后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状况,并从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学校校长、学科教师、学生视角分析灾后灾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状况,得出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的结论。然而,在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持续性投入资金匮乏、硬件设施超前而潜件理念滞后、信息孤岛林立而共享机制仍未形成、人才队伍结构仍待完善、灾区文化面临数码时代冲击的抉择问题;应对以上问题的良性发展策略为:全面贯彻落实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并不断完善、协调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间的选择、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并将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由输血向造血方式转型、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系统不断升级、教育信息化与汶川地震灾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生共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