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影响——基于重庆、四川两地250户农户的调查
【6h】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影响——基于重庆、四川两地250户农户的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综述

1.2.2 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农业生产的影响

1.2.3 关于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的研究

1.2.4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

1.2.5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技术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

2.1.1 古典两边部门经济理论

2.1.2 新古典两部门经济理论

2.1.3 托达罗模型

2.1.4 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口流动

2.1.5 劳动力流动的新经济学理论

2.2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改变策略

2.3 节约劳动技术

2.3.1 机械技术

2.3.2 节约劳动的耕作技术和品种技术

第3章 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理论分析

3.1 劳动力转移特征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影响

3.2 汇款和农户家庭收入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影响

3.3 农户人力资本对节约劳动技术的影响

3.4 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服务与要素市场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影响

第4章 研究区域劳动力转移与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描述统计分析

4.1 劳动力流动特征

4.1.1 外出务工劳动力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4.1.2 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户的经济特征统计分析

4.1.3 劳动力转移特征统计分析

4.2 节约劳动技术类型与农户采用意愿分析

4.2.1 节约劳动技术种类

4.2.2 农户技术获取渠道分析

4.2.3 不同劳动力转移状态下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意愿比较

4.2.4 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意愿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影响分析

5.1 模型与数据

5.1.1 二元probit模型和变量选择

5.1.2 具有内生变量的联立probit模型

5.2 模型估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5.2.1 模型的内生性检验

5.2.2 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5.2.3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影响分析

5.2.4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机械技术的影响分析

5.2.5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的耕作技术与品种技术的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九池乡凤凰村及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镇江源村为样本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机械技术和节约劳动的耕作技术及品种技术)的影响。由于农户关于劳动力转移和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决策是同时做出的且相互影响,所以本文认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采用决策是内生决定的。因此本文采用具有内生解释变量的联立probit方程模型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机械技术和节约劳动的耕作技术与品种技术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劳动力转移和农户采用节约劳动的技术是内生决定的,它们互相影响并互为因果。第二,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采用机械技术的影响不明显,但劳动力转移能够显著促进农户采用节约劳动的耕作技术与品种技术。第三,汇款没有对农户采用节约劳动技术产生促进作用,也没用对农户采用机械技术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汇款越多的农户采用节约劳动的耕作技术和品种技术的可能性越大。第四,劳动力转移时间越长,农户采用机械技术和节约劳动的耕作技术与品种技术的可能性都越小。户主的转移降低了农户采用节约劳动的耕作技术与品种技术的可能性,但是没有对农户采用机械技术产生显著的影响。第五,农村服务与要素市场的发育显著影响农户对节约劳动技术的采用。一方面,使用机械作业服务的便利性程度越低,农户越不愿采用机械技术和节约劳动的耕作技术与品种技术。另一方面,转出土地的数量越多,农户采用机械技术和节约劳动的耕作技术与品种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小。
   根据结论,本文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有:首先,强调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的作用,并且注重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探寻有效的技术推广方式。其次,鼓励农户间农地流转,把由于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大量撂荒的土地有效地集中,实现局部规模化经营。再次,大力推广适合当地使用的各类农业机械技术,增大农机补贴额度。第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并举,大力发展农村信贷。第五,加强农村要素市场的完善,并力争实现户户通公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