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应用研究
【6h】

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和标本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主要仪器

2.4 主要试剂

2.5 研究方法

2.6 结果判定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附录一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在读期间的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
  应用量子点荧光探针(QDs-SA)检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比较与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和常规HE染色这两种方法的精确度,深入探讨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分布规律,分析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临床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为口腔鳞癌患者术前、术后判断其颈淋巴结是否存在隐匿性结转移寻找可靠的方法,并为口腔鳞癌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1、收集2010年9月-2012年4月间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住院的口腔鳞癌患者40例,均行口腔鳞癌原发灶扩大切除及单侧颈淋巴清扫术,术后颈清扫标本即时按不同区域分离出颈淋巴结2017粒,分别采用量子点荧光探针、半连续切片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这三种方法检测,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及精确度。
  2、按颈淋巴结引流顺序将颈部淋巴结分为五区,分析40例口腔鳞癌患者以角蛋白CK(AE1/AE3)作为指示物的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结果,并参考传统病理学检测结果,深入分析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分布规律。
  3、收集整理4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生长方式、肿瘤病理学分级和临床T分期。结合临床病理资料与肿瘤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情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判断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1、量子点(QDs-SA)免疫荧光法、半连续切片角蛋白CK(AE1/AE3)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法检测40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阳性率分别为32.5%(13/40例)、27.5%(11/40例)和10%(4/40例),经过统计学分析,量子点(QDs-SA)免疫荧光法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2,α=0.05,υ=1,P<0.05)。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检测40例口腔鳞癌全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阳性率分别为2.93%(59/2017粒)、2.33%(47/2017粒)和0.64%(13/2017粒),三种检测结果用Kappa指数进行可靠性评价,结果一致性中等,可靠性较好。
  2、在40例口腔鳞癌患者中计有200个颈淋巴结分区,其中27个颈淋巴结分区发现转移灶,各颈淋巴结分区转移率分别为:Ⅰ区22.5%(9/40个);Ⅱ区30.00%(12/40个);Ⅲ区10.00%(4/40个);Ⅳ区2.5%(1/40个);Ⅴ区)2.5%(1/40个)。Ⅰ~Ⅲ区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83%(25/120个),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50%(2/80个),Ⅰ~Ⅲ区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Ⅳ、Ⅴ区颈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例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灶跨越Ⅰ、Ⅱ区而直接累及Ⅲ区,出现跳跃性转移,跳跃性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5%(2/40例)。
  3、经统计学分析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肿瘤病理学分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者的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鳞癌者;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生长方式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
  [结论]
  1、量子点(QDs-SA)探针荧光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检测,与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和常规HE染色法比较,有较高的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阳性检出率,有助于较精确的判断口腔鳞癌临床分期及预测其预后,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2、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多发生于Ⅰ、Ⅱ、Ⅲ区,Ⅳ、Ⅴ区转移率较低,可为口腔鳞癌患者选择颈清扫术式提供参考依据。
  3、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肿瘤的病理学分级有关,中/低分化者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