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6h】

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研究

1.2.2 国内关于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研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

2.1.2 产业生态化

2.1.3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的涵义

2.1.4 生态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2.2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生态学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机理

2.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3.2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作用PSR模型

2.3.3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效应

第3章 国内外产业生态园与城市耦合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3.1 国外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园良性互动模式

3.1.1 丹麦卡伦堡工业园的运作模式

3.1.2 美国切塔努嘎生态工业园

3.2 国内典型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案例

3.2.1 贵港居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

3.2.2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3.3 国内外优秀生态产业园区经验借鉴

3.3.1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机制保障

3.3.2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的作用

3.3.3 科技创新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持久动力

3.3.4 实现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实现良好互动

第4章 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4.1 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4.1.1 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

4.1.2 优势资源突出

4.1.3 良好的发展机遇

4.2 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

4.2.1 重庆市城市化现状

4.2.2 重庆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

4.3 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重庆市城市化总体水平和质量偏低

4.3.2 产业生态化的战略意义重视度不足

4.3.3 科技水平落后,产业生态化发展缺乏后劲

4.3.4 环境标准体系不健全,执行力度不足

4.3.5 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缺乏资金和制度保障

第5章 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实证分析

5.1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5.1.3 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型

5.2.1 功效函数

5.2.2 评价指标上、下限值的选择

5.2.3 数据的采集和标准化处理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5 耦合度模型

5.2.6 耦合协调度模型

5.3 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协调性判断

第6章 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对产业生态化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

6.2 为城市化与产业生态优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和机制保障

6.3 以科技带动产业生态化的发展

6.4 产业生态化拉动城市化,提高城市化速度和质量

6.5 依托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为主线的特色生态产业体系

6.6 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和素质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参研课题及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大气水体污染、资源短缺等,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较大压力。我国正处于转变城镇化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要关头。中国当今的城市化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产业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占据着重要地位,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化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效益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等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为城市化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和内涵。改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型转变,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生态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产业生态化是指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综合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等方法,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循环模式来管理和经营产业,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最小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目的。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形式,是改变目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手段,符合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研究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对于解决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和理论的知识,采用文献梳理、系统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探索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机理,为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优秀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对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现状进行定性分析,又通过构建一套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系统指标体系,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在综合经验借鉴、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总结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从基础方法体系上拓展和更新了城市化和产业生态学理论,为其增添了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角度,对深化产业生态学这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重庆市和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一条参考路径,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重庆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⑴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存在着胁迫与约束的互动关系。城市化通过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转变、空间扩展等对产业生态化产生压力,而产业生态化在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又通过资源、环境等因素约束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⑵在1998-2013年期间,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都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发展,协调度也越来越高。但总得来说重庆市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要低于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速度,二者协调度在逐渐增强,但是总体数值还不高,属于轻度失调阶段,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⑶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优化路径可以从加强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提供良好制度和资金、技术保障、发展旅游业为主线的生态产业、提升居民和劳动者生态意识等方面来考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