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型期的农民土地依恋变迁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Q村为例
【6h】

转型期的农民土地依恋变迁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Q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土地依恋内涵界定的研究

(二)农民与土地的相关研究

(三)综合评价

(四)研究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传统-现代”理论分析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访谈人物简介

四、转型期的农民土地依恋状况分析

(一)村庄概况

(二)不同时期的土地依恋状况

(三)小结

五、影响土地依恋变化的原因

(一)影响土地依恋的外在原因

(二)影响土地依恋的内在原因

六、提升农民土地依恋的对策

(一)正确引导农民的价值观念,为土地依恋提供信心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为土地依恋提供支撑

(三)守住耕地红线保护耕地,为土地依恋提供载体

(四)大力培养职业农民,为土地依恋提供主体

七、结论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对于深受传统农耕文化的中国农民来讲,不仅是重要的生活来源,更具有生命的价值意义,所有的情感和尊严都与土地息息相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性因素的一系列碰撞,导致农民的土地依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本研究依照传统—现代变迁的脉络,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了1978年至今农民的土地依恋状况,这种依恋既有情感上的依恋也有功能上的依恋,但二者并不能完全区分。研究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都在促使农民土地依恋感下降,但农民内部的这种变化并不是等量齐观的。这种整体上的土地依恋感下降将会对未来农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提升农民的土地依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本研究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第二部分中,主要介绍了本研究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理论框架等基本情况。本研究主要是基于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农民对待土地的情感依恋现实状况提出的。在文献综述方面,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民与土地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目前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对于本研究的意义,期望可以在丰富研究视角与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价值两方面具有意义。本研究基于传统—现代的分析脉络,在社会整体变迁与个人的发展上分析农民在社会推动与自我发展上如何感知并调节对待土地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农民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着与土地的功能与情感定位。
  第三个部分研究设计中,主要是研究方法和访谈人物简介,两部分内容主要是为后文做铺垫。这部分不仅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同时也谈论了本研究为什么将Q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从访谈人物的样本选择上,研究结合村中实际情况,选取了老年、中年、青年,以期能够增加样本的说服力。
  第四个部分,本研究阐述了不同时期的农民土地依恋状况。经历改革初期的分田到户、农民工新潮下的半工半农,再到税费改革之后的土地无奈,农民对待土地的情感依恋和功能依恋正在整体上走向低迷的状态。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一方面想要摆脱土地,另一方面又渴望土地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这种矛盾心理正是当下农村农民土地依恋的现实写照。
  第五部分,本研究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农民土地依恋下降的原因。外因主要是农业政策的变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内因主要是思想观念的变化、生存方式多样化的选择以及他者行为的参考。
  第六部分,本研究基于第四、五部分的内容,结合当前实际对提升农民土地依恋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正确引导农民的价值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守住耕地红线保护耕地、大力培养职业农民等。
  第七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农民土地依恋变化与社会发展变迁息息相关、影响土地依恋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农民土地依恋感下降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同时介绍了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对未来相关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