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秧龄与播期对机插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h】

秧龄与播期对机插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不同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前言

1.1国内外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研究概况

1.2机插秧适宜秧龄的研究进展

1.3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1试验品种

2.2试验地点及概况

2.3试验设计

2.4测定项目与方法

2.5数据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秧龄长短对机插稻德优4727秧苗素质的影响

3.2秧龄长短对机插稻德优4727机插质量的影响

3.3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生育期的影响

3.4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3.5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节位分蘖成穗的影响(辅助试验)

3.6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群体叶面积及光合生产力的影响

3.7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8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光合生产的影响

3.9秧龄长短对机插稻德优4727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10不同秧龄产量及构成要素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4.1小结

4.2讨论

第二章 分期播种对5个机插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前言

1.1研究背景

1.2文献综述

1.3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材料方法

2.1试验材料、地点及概况

2.2试验设计及方法

2.3测定指标与方法

2.4构建水稻综合品质评价体系

2.5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播期各品种类型播种至成熟各气象要素值的变化

3.2不同播期下稻米品质的变化

3.3不同播期下稻米品质的综合评价

3.4不同播期下品质的品种间差异

3.5不同播期的综合品质差异性与品种的差异性比较

4.1小结

4.2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1.本研究以迟熟杂交中籼德优4727为材料,于2016年在西南大学农场进行试验,研究20d、25d、30d、35d秧龄对杂交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群体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稻田两季作机插秧适宜秧龄范围,为实现杂交稻的高产高效提供基本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秧龄延长,德优4727产量显著降低,表现出20d和25d产量最高(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极显著的高于30d和35d秧龄处理。产量依次为591.94kg/667m2、568.32kg/667m2、519.43kg/667m2和479.18kg/667m2。该试验条件下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抽穗-成熟的总光合势以及该期积累的干物质量与实际产量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而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20d和25d秧龄产量最高主要是因为有效穗数显著高于其它秧龄处理,所以,短秧龄是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即提高总颖花数,增加抽穗-成熟光合势来达到产量的提高。因此,只有在保证足够数量穗数的前提之下,再提高其它产量构成要素才能使机插稻获得高产。
  (2)随着秧龄的延长,机插稻德优4727的秧苗素质和机插质量有明显变化。秧龄延长,叶龄、假茎高、茎基宽、最大根长、发根总数、地上部百株干重、百株根干重均显著増加,叶龄由20d秧龄的2.63叶迅速上升到35d秧龄的3.87叶,而单株绿叶数增加缓慢,仅增加了0.41叶。说明秧龄过长,假茎增高、黄叶变多,发根力、根冠比以及糖氮比逐渐下降,秧苗素质变差,不利于水稻的机插和返青成活及大田初期的生长。
  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的空穴率和伤秧率均显著增加,每穴总茎蘖变异系数升高。20d秧龄的空穴率4.63%、伤秧率5.40%、分蘖盛期茎蘖数变异系数7.83%,而35d秧龄的空穴率快速上升到了22.33%,伤秧率高达31.47%,变异系数也显著增加到了14.52%,但4个秧龄处理间的空穴率和伤秧率20d和25d秧龄之间差异不显著,30d和35d之间差异也不显著。说明秧龄过长,空穴率和伤秧率明显增加,25d为机插质量明显变化的临界时间,25d以前移栽有助于减少空穴率和伤秧率,从而提高机插质量。
  (3)机插稻德优4727随着秧龄的延长,大田抽穗期推迟,以移栽秧龄天数为x,移栽-抽穗的天数为y,建立回归方程y=0.42x+57.7(R2=0.9692**),说明秧龄每延长1天,大田抽穗期推迟0.42天。
  随着秧龄的延长,德优4727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提前,使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明显降低,成穗率却有增高的趋势。但是,成穗率不仅受秧龄的影响,而且也受基本苗数的影响。辅助试验不同穴苗数不同秧龄的分蘖规律表明,少本栽插的分蘖成穗率要高于多本栽插,表现为1苗/穴>2苗/穴>3苗/穴>4苗/穴>5苗/穴。1、2苗每穴的处理始蘖时间早,终止分蘖时间迟,分蘖节位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主茎3/0、4/0、5/0、6/0、7/0节位,而3、4、5苗每穴的处理始蘖时间迟,停止分蘖早,分蘖节位主要集中在5/0、6/0节位,秧龄推迟使其趋势加强。各节位理论产量也随着穴苗数的增加表现出中、高节位升高而低节位下降的趋势。
  (4)短秧龄处理(20d和25d)的叶面积指数在最高分蘖、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显著高于长秧龄处理(30d和35d),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高于长秧龄处理;特别是抽穗-成熟的总光合势,短秧龄显著高于长秧龄处理,尽管长秧龄处理此期的净同化率较高,抽穗-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生物产量的比重高,但仍然补偿不了总光合势下降的损失,导致干物质生产总量显著低于短秧龄的2个处理。
  (5)不同处理各生育时期最上部一片全展叶(倒二叶)叶绿素(SPAD值)含量的比较,总体表现为随秧龄延长而增加。在高峰苗期、齐穗期和乳熟期长秧龄的 SPAD值均显著高于短秧龄,成熟期 SPAD值也有随着秧龄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秧龄对机插水稻的群体透光率表现为随秧龄延长而显著升高,群体叶面积过小,群体透光率较高,田间光能截获率降低,很难获得足够大的群体结构,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但群体中下部受光良好,为长秧龄净同化率的提高提供了生态生理条件,使长秧龄处理的每穗粒数增加。
  综上所述,对德优4727生长的各个时期各形态指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有效穗是高产形成的首要因子,通过较高的有效穗和 LAI相结合,以及生育中后期较大的干物质积累量,是保证机插稻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协调发展,最终夺取高产的有效途径。
  2.本研究以早熟种天优华占、中熟种川优8377和宜香优2115、迟熟种深两优5814和淮两优527共5个杂交组合为材料,于4月5日(一季作播期)和5月5日(二季作最后播期)2个播期播种,就灌浆后期气候生态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早播和迟播处理相比,日照时数、降雨量差异趋势不明显,而各温度要素值差异趋势明显。如平均气温比较,早播和迟播处理相比,齐穗至成熟平均气温分别是22.76-23.82℃和21.5-22.13℃;齐穗21d-成熟,早播处理此段的平均气温22.85-23.44℃,迟播处理19.97-20.27℃,迟播处理低1.41-3.14℃,差异较大。稻米综合品质比较,早播处理极显著高于迟播处理,但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早熟天优华占和中熟川优8377迟播优于早播,适于迟播提高综合品质;而早播中熟宜香优2115、迟熟深两优5814和淮两优527明显优于迟播,适合早播提高综合品质。
  (2)在保证正常安全齐穗并使灌浆结实在接近最低温度指标正常成熟前提下,齐穗后21d-成熟阶段温度要素值对稻米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优质稻杂交中稻生产中推迟播种时间,降低灌浆结实期平均温度而提高稻米品质方法必须注意适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