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人民网重要舆情报告的内容分析(2011-2016)
【6h】

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人民网重要舆情报告的内容分析(2011-2016)

代理获取

目录

1绪论

1.1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2.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1.3 相关研究理论

1.3.1 刺激-反应理论

1.3.2 意见领袖理论

1.3.3 长尾效应理论

1.4 重要概念辨析

1.4.1 舆情之“情”

1.4.2 舆论之“论”

1.4.3 网络舆情

1.5 创新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内容分析法

2.3 样本说明

2.4 类目建构

2.4.1 类目详情

2.4.2 类目说明

2.5 信度检测

3 舆情报告内容研究结果分析

3.1 舆情报告的类型描述

3.1.1类别整体呈现

3.1.2 类别渐进过程

3.1.3 类别占比分布

3.2 舆情报告的内容描述

3.2.1 内容主题

3.2.2 类别主体

3.2.3 内容结构

3.3 舆情报告呈现的舆情描述

3.3.1 舆情来源

3.3.2 舆情偏向性

3.3.3 舆情词频

4 研究发现

4.1舆情报告的类型特征

4.1.1 网络舆情的总体类别多样

4.1.2 网络舆情新类型频现

4.1.3 政治类网络舆情呈现大趋势

4.2网络舆情报告的内容特征

4.2.1舆情内容的主体性凸显

4.2.2经济类舆情具有明显的“中心化”特征

4.2.3新媒介是民间舆论场的主要载体

4.3网络舆情的本体特征

4.3.1 自由开放与难控制性

4.3.2 互动频繁与多元化性

4.3.3 变化多样与难预测性

4.4网络舆情发展的推动力量

4.4.1 政治感召:主流意识形态管控加强

4.4.2 技术驱动:媒介技术的边缘突破

4.4.3 社会转型:结构环境的双重助推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1.1 微传播重塑网络舆情新生态

5.1.2 网络空间治理转向新网络社群

5.1.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性增强

5.2 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5.2.1 调整与构建网络舆情管控规制

5.2.2 塑造和谐健康的网络公共空间

5.2.3 增强网民群体话语权利的理性表达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