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庆稻田隐翅虫头部感器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
【6h】

重庆稻田隐翅虫头部感器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隐翅虫科昆虫的研究概况及经济意义

1.1隐翅虫科昆虫的概况

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体型较小

隐翅虫科昆虫以短小的鞘翅和可活动的腹部与其它昆虫相区别。隐翅虫多数种类具有发达的翅,能够长距离飞行,

1.2 隐翅虫科昆虫经济意义

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台湾、日本和中国,梭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是三化螟、稻负

From:http://photocdn.sohu.com/20120528/Img34425545

图1 梭毒隐翅虫

Fig. 1 Paederus fuscipes

综上,可见隐翅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一类不容忽视的自然资源。其中稻田对于大多数隐

2 昆虫头部感器的研究

昆虫的感觉器官是感受环境和体外信息的结构,感器是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体壁特化形成的,分布于昆

2.1 感器的类型

自Schneider(1964)对昆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详细综述以来,各类昆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

(1)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id),从表皮伸出呈毛状、刚毛状或鬃毛状,毛基部通常为膜状结

(2)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表皮外突部分呈刺状的感器,劲直挺立,毛体形态与毛形感器

(3)锥形感器(sensillum basiconic),表皮外突部分为具有小孔的薄壁小圆锥体或乳状突,锥

(4)鳞形感器(sensilla squamiform),表皮外突部分呈鳞片状的感器,感器内具有一个或多个

(5)板形感器(sensisilla placoid),感觉表皮呈皮瓣膜状与体壁连接,感器内具有一个或多个

(6)坛状感器(sensilla ampullaceous),锥体表皮外突陷入坛形体壁腔内,形成坛状感器,

(7)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齿形表皮突起具有锥状基的感器,感器内具有一个或

(8)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锥形表皮外突内陷在浅凹窝内的感器,感器内的感觉

(9)钟形感器(sensilla campaniform),薄壁的感觉表皮呈钟形体陷至表皮下,感器内一个神

(10)具橛感器(sensilla scolophorous),又名剑梢感器或弦音感器,其感觉细胞具

2.2 头部感器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不同种类昆虫头部感器的类型、分布、形态和数量存在差异,可作为昆虫分类的参考依据。

2.2.1 头部感器在昆虫属级及以上阶元分类中的应用

洪芳等(2010)对蝗总科3科5属7种下颚须感器研究中表明不同亚型的柱形感器可能作为斑翅蝗科花胫绿纹

2.2 2 头部感器在昆虫种级阶元分类中的应用

感器的形态等特征不仅可以用于高级阶元的分类,在种级阶元也具有一定意义。刘淼等(2006)研究了剑角蝗

洪芳等(2010)的研究表明蝗总科中7种蝗虫下颚须感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尽相同。Zhang等(2011)

2.3 头部感器对不同习性昆虫的重要性

马铃薯甲虫下颚须上感器的缺失,使其寻找寄主植物的时间延长(Zhang and Mitchell, 1

综上,昆虫头部感器不但在昆虫的不同分类阶元具有一定分类意义,而且与昆虫的生活习性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4 隐翅虫头部感器的研究进展

隐翅虫科昆虫由于种群数量庞大、个体较小、近似种和雌雄二型现象等原因造成利用光学显微镜鉴定较为困难,而

引 言

稻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昆虫,它们依靠自身感觉器官进行信息的接受、反馈和传递。感器是昆虫感觉器官的

目前,国内外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对多种昆虫感器的研究比较深入,而且一些感器的功能已被通过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隐翅虫是稻田生态系统中可与蜘蛛并列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在稻田主要害虫发生

因此,本硕士论文以“稻田隐翅虫头部感器的超微形态研究”为题目,对稻田隐翅虫,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

第二章 重庆稻田隐翅虫的物种构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标本的采集

1.1.2 标本的保存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2.1 实验仪器

1.2.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突眼隐翅虫亚科Steninae

体小到中型,体表具金属光泽,全身密布规则的圆形刻点,刻点窝着生一白色柔毛。头部窄于鞘翅,复眼巨大明显

2.1.1 小黑突眼隐翅虫Stenus melanarius Stephens,1833

2.1.2 阑氏突眼隐翅虫Stenus lewisius Sharp,1874

体型较小,体长约3-4 mm。下颚须第I节黄褐色,其它各节烟褐色;触角基节瘤较小,触角较短,向后最远

在稻田中采集到该亚科5个种,其中虎突眼隐翅虫数最大,小黑隐翅虫次之,其余三种数量较少。阑氏突眼隐翅虫

2.2 毒隐翅虫亚科Paederinae

2.3 异形隐翅虫亚科Oxytelinae

2.4 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

3 小结和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三章 隐翅虫触角感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触角的一般形态特征

2.2 触角的各类型感器形态描述

2.3 触角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

2.4 14种隐翅虫触角的感器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四章 隐翅虫下颚须及下唇须感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2 下颚须及下唇须的各类型感器形态描述

2.3 下颚须及下唇须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

2.4 14种隐翅虫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3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 谢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