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庆市劳教青少年脆弱性行为现状及社区干预模式研究
【6h】

重庆市劳教青少年脆弱性行为现状及社区干预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校外劳教青少年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调查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校外劳教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心理健康干预效果初步观察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社区青少年干预方法初步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研究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校外青少年调查问卷

文献综述: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青少年脆弱性行为尤其是AIDS相关高危行为的防制工作一直是一个棘手且有争议的问题,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个国家的法律、政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这却是一件不可忽视且亟待解决的事情,它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能否健康和谐的发展。劳教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发生吸毒、性乱和同性性行为等HIV/AIDS高危行为的比例相对较高,是感染HIV/AIDS的高危人群。利用他们在所内劳动改造期间开展HIV/AIDS的干预是必要的,对控制HIV/AIDS在全社会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的基线资料来看,收教的青少年劳教学员,年龄小、文化程度低、是非观念淡薄,他们在入狱前大多数有过性经历,且存在着吸毒、打架斗殴和多性伴等高危行为,是HIV/AIDS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国外的经验已证明,及时对那些最有可能感染并传播HIV的人进行健康教育并鼓励他们采取安全的行为方式,是有可能避免HIV/AIDS大规模流行的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该群体的特殊性,数据资料难以共享查阅,能查到的劳教青少年调查资料更是屈指可数,而且国外相关资料研究均属初步描述观察,调查样本、范围和内容均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国内对相关问题流行病学研究还是一项空白。为了解该群体的脆弱性特点,揭示该群体健康现况,探索关键的危险因素,并深入探索校外劳教青少年脆弱性降低的创新工作模式,本研究在提高所内劳教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对劳教青少年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培训及行为干预,并以其为“桥梁人群”通过关键的“桥梁人群”影响并干预一般人群,达到由“点”带“面”的作用,探索并建立本地区劳教青少年相关的监测系统和干预新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
   1.劳教青少年脆弱性行为远高于普通人群。
   1.1日常行为与普通青少年群体有较大差异。从调查结果看,劳教青少年入所前吸毒比例占40.2%,喜欢出入网吧、酒吧等场所。上述结果提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烟、禁酒、拒绝毒品等健康教育,扭转吸烟、饮酒、吸毒低龄化趋势,以降低这类危险行为的发生。
   1.2劳教青少年艾滋病相关脆弱性行为高发。其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未成年组为14.16岁,成年组为15.48岁。商业性伴占首次性行的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未成年组占23.81%,成年组占14.29%。未成年组一直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仅占9.52%,成年组一直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仅占10.71%。
   1.3劳教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未成年组仅为32.51%,成年组仅为40.75%。艾滋病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未成年组为77.63%,成年组仅为74.33%。从上述结果提示,劳教青少年可能由于其更早地进入社会,使其行为更加接近成人,与在校青少年有明显差异。在艾滋病流行中,毒品与不安全性行为在同一人群中同时存在,不仅使该人群本身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极大增加,也成为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途径。
   2.劳教青少年心理行为分析
   劳教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心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组焦虑评分(SAS)的标准分为45.35±12.75,成年组焦虑评分(SAS)的标准分为44.24±10.38;未成年组抑郁评分(SDS)的标准分为55.89±11.63,成年组抑郁评分(SDS)的标准分为55.42±9.18,均高于国内常模,但两组之间SDS与SAS评分无明显差异。未成年组社会支持的总评分为33.77±6.36,成年组的标准分为33.85±5.35,均低于与国内常模。艾森克人格评分结果显示,表明年劳教青少年有精神质倾向,孤僻,性格呈内向,喜寻衅搅扰,缺乏是非感、难于适应外部环境,有攻击和仇视表现,适应环境能力差,这与许多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相一致。
   3.劳教青少年所内干预结果分析
   艾滋病相关知识可在干预后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干预后,调查对象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未成年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2.51%提高到79.75%,成年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0.75%提高到73.50%。调查对象艾滋病核心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未成年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7.63%提高到93.48%,成年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4.33%提高到85.46%。但部分问题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心理行为短时间改善不明显。通过长期心理干预我们发现,未成年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接近于正常水平;而艾森克人格评分有改善的趋势但前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接近于正常水平;而艾森克人格评分(EPQ)评分中E分(内外向)达到常模水平,其余分值有改善的趋势但前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干预逐步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从开始干预到出现明显良好的疗效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提倡长期持续进行心理干预。
   4.社区“点源扩散”干预模式结果分析
   4.1四种干预模式均可在短时间内提高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但通过现场深刻教育和心理-社会-家庭综合干预的略优于其余两组。评价并比较A(非干预组)、B(单纯宣教组)、C(现场深刻教育组)、D(正性交际培训组)、E(心理-社会-家庭综合干预组)五组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显示,通过各种形式的干预后,干预对象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B、C、D、E组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0.21%分别提高到77.50%、82.03%、78.33%、84.37%。本次干预巩固的结果来看,四种点源扩散策略在短时间内均可以提高受试对象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程度,其中现场深刻教育的方式效果又略优于其余两种方式。
   4.2正性交际培训组和心理-社会-家庭综合干预组对改善受试对象的心理情绪状态略优于其余组。通过比较各组心理干预后的结果发现,B、C、D、E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D和E组艾森克人格评分(EPQ)中E分(内外向)和N分(情绪稳定)较其余两组改善明显(p<0.05)。
   5.网络干预平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心理行为疏导信息化平台,旨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校外青少年高位行为、艾滋病知识、心理素质、思想动态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疾控专家、心理辅导对个体的心理疏导机制,为长期、规范地进行干预提供一种科学、先进、高效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但由于其刚刚建立,有效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