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L-PEG-MnFe2O4纳米胶束介导的肿瘤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双重靶向MRI成像
【6h】

CL-PEG-MnFe2O4纳米胶束介导的肿瘤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双重靶向MRI成像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表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Endoglin与肿瘤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

1.2 肿瘤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的磁共振分子影像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PEG-PCL-MnFe2O4纳米胶束的合成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设计

2.3 材料与方法

2.4 结果及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L-PEG-MnFe2O4纳米胶束的构建及体外实验

3.1 前言

3.2 实验设计

3.3 材料与方法

3.4 结果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建立及MR成像优化

4.1 前言

4.2 实验设计

4.3 材料与方法

4.4 结果及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L-PEG-MnFe2O4应用于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MR分子成像

5.1 前言

5.2 实验设计

5.3 料与方法

5.4 结果及讨论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
  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途径。自Folkman于1971年首次提出肿瘤发生、发展呈血管依赖性以来,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标记物的发现,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许多肿瘤(尤其是上皮来源的肿瘤),如乳腺癌等,容易同时发生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VD)与肿瘤的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对于这些肿瘤,只检测其中某一条转移途径,往往达不到综合判断肿瘤是否易于发生远处转移的目的。同时,为了准确客观地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还必须将肿瘤新生微血管和微淋巴管与正常组织的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区分开来。
  Endoglin又名CD105,是内皮细胞膜表达的糖蛋白,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复合物的成分之一。它通过参与TGF-β受体的信号转导,调节内皮-间质的信号传递,参与血管生成,在再生组织、炎症及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过表达,并且Endoglin的表达水平与内皮细胞的增殖程度正相关;基于Endoglin染色的肿瘤MVD评估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早期研究认为Endoglin仅在处于增殖状态的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VECs)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的VECs不表达或低表达,在LECs不表达。近来研究证明Endoglin也是LECs增殖的标记物,它在正常组织LECs不表达或低表达,而在肿瘤新生LECs高表达。因而,若将Endoglin作为分子靶标,应用于肿瘤的磁共振(MR)分子成像,则有望实现肿瘤微血管生成和微淋巴管生成的双重靶向成像。
  目前,国内外均未见采用一种MR对比剂实现肿瘤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特异性检测的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高温热解法合成超敏感MnFe2O4纳米粒,并用PEG-PCL两嵌段聚合物自组装形成高弛豫率的PEG-PCL-MnFe2O4纳米胶束,并进一步通过交联反应耦连能与Endoglin特异性结合的多肽CL-1555(氨基酸序列为AHKHVHHVPVRL)制备成CL-PEG-MnFe2O4分子探针,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该分子探针与肿瘤VECs和LECs的特异性结合,阐明靶向Endoglin分子探针介导的肿瘤微血管和微淋巴管MR成像作用,评价MR成像定量分析肿瘤新生血管及淋巴管的可能性和准确性。
  研究内容及方法:
  1.PEG-PCL-MnFe2O4纳米胶束的合成及表征高温热解法合成MnFe2O4纳米粒,利用部分末端功能化的PEG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包裹MnFe2O4纳米粒自组装形成水溶液中单一分散的PEG-PCL-MnFe2O4纳米胶束。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zeta-粒度仪、红外吸收光谱(IR)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对纳米粒及纳米胶束的形态、粒径、分散性、包被物及铁锰构成比进行表征。用磁共振测量纳米胶束的弛豫率。
  2.CL-PEG-MnFe2O4纳米胶束的构建及体外实验合成能与Endoglin特异性结合的短肽CL-1555,与PEG-PCL-MnFe2O4通过交联反应耦联制备靶向Endoglin的CL-PEG-MnFe2O4探针。将VECs及LECs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获取肿瘤源性VECs及LECs。以CL-PEG-MnFe2O4标记肿瘤源性VECs及LECs,普鲁士蓝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探针与内皮细胞的结合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进入胞浆的位置,以PEG-PCL-MnFe2O4胶束标记肿瘤源性VECs及LECs及CL-PEG-MnFe2O4标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及LECs为对照。并对标记细胞进行MR成像,了解MR成像在检测标记细胞中的价值。CCK-8试剂盒检测CL-PEG-MnFe2O4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对标记后的细胞进行传代,观察传代后细胞标记的阳性率,测量传代细胞内锰、铁元素的量,并将每一代细胞进行MR扫描,观察随着细胞传代磁共振信号的变化规律。
  3.裸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MR成像优化采用小关节线圈及专用小动物线圈对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MR成像,并对成像序列的参数进行优化,以期评价临床常规磁共振在小动物成像中的实用价值。通过尾静脉及球后静脉两种方式静脉注射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纳米粒,评价两种方法在裸鼠磁性纳米粒静脉给药中的可行性。
  4.CL-PEG-MnFe2O4应用于裸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的MR分子成像乳腺癌移植瘤模型经球后静脉注射CL-PEG-MnFe2O4探针,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SET1WI、FSET2WI、GRET2*WI及T2mapping成像,以注射PEG-PCL-MnFe2O4为对照;扫描结束后,取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并与MRI图像进行对照,了解CL-PEG-MnFe2O4探针对肿瘤新生血管及淋巴管的双重靶向效能。
  结果:
  1.所合成的MnFe2O4纳米粒呈圆形,粒径分布均匀,粒径在11nm左右,zeta-粒度仪结果显示纳米的大小为11.18±1.72nm,具有很好的单分散性。纳米粒的Fe/Mn摩尔浓度比为2.13∶1。CL-PEG-MnFe2O4纳米胶束呈簇状及团状分布,由十几到几十个纳米粒聚集而成,胶束粒径为52-86nm,zeta平均粒径约78.8±12.4nm。IR显示在1710cm-1处出现一明显的羰基吸收峰。当铁摩尔浓度为:0mmol/L、0.01mmol/L、0.02mmol/L、0.03mmol/L、0.04mmol/L、0.06mmol/L、0.08mmol/L、0.1mmol/L、0.2mmol/L、0.4mmol/L、0.6mmol/L和0.8mmol/L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在SET1WI,信号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在FSET2WI,信号强度逐渐下降;在GRET2*WI,信号强度随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GRET2*WI较SET1WI和FSET2WI对纳米粒的检测更敏感(P<0.05)。
  2.成功分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经诱导后的VECs和LECs免疫荧光染色显示,VECs呈CD105阳性,诱导后的LECs在podoplanin和CD105双染下呈绿色(podoplanin)和红色(CD105)荧光,诱导后的VECs和LECs荧光强度强于未诱导的内皮细胞。在相同铁浓度下,CL-PEG-MnFe2O4纳米胶束标记的肿瘤源性VECs和LECs的标记率较PEG-PCL-MnFe2O4高。在铁浓度为0μg/mL、0.5μg/mL、1μg/mL、2μg/mL、5μg/mL、10μg/mL时,诱导后和未诱导的LECs的标记率分别为0%、26.95±4.38%、62.73±3.07%、82.34±3.67%、100%、100%和0%、15.61±3.42%、36.35±2.26%、52.31±3.23%、87.53±4.62%、100%。在电子显微镜下标记细胞胞膜上、胞浆内及溶酶体可见包含高电子密度的内吞囊泡和细小颗粒;核周部分次级溶酶体破裂,周围胞浆内可见细小颗粒。在MR成像SET1WI,信号强度呈缓慢升高;在FSET2WI,信号强度逐渐下降;在GRET2*WI,信号强度随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T2mapping显示随着浓度增加T2值逐渐降低,相对于PEG-PCL-MnFe2O4纳米胶束标记肿瘤源性VECs及LECs和CL-PEG-MnFe2O4纳米胶束标记VECs及LECs,CL-PEG-MnFe2O4纳米胶束标记的肿瘤源性VECs及LECs的T2值降低更明显,但随着铁浓度的增加,两者的差异逐渐减小。CCK-8细胞活性检测显示,在浓度小于20μg/mL时,纳米胶束对VECs细胞增殖活性影响不大,当浓度增加到50μg/mL时,细胞活性受到轻度影响,当铁浓度达到100μg/mL,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明显影响,活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标记细胞的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在铁浓度为50μg/mL以下时,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当铁浓度为100μg/mL时,活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出现皱缩。随着标记细胞的传代,标记阳性率逐渐降低,在T2WI,磁共振信号逐渐升高;在T1WI,P1代呈低信号,P2、P3代呈稍高信号,P4代在T1WI、T2WI均呈等信号,ICP-AES显示随着细胞的传代,铁元素迅速减少,而锰元素减少较铁慢,Mn/Fe摩尔浓度比逐渐升高。
  3.通过细胞悬液裸鼠皮下接种的方法建立乳腺癌动物模型操作简单、成瘤率为100%,肿瘤潜伏期约1-2周,所形成的肿瘤接近人体同类肿瘤本身的特性。采用小动物专用线圈所获得图像的信噪比、分辨率及对比度较关节小线圈高,图像信号显示更均匀。两周以内的移植瘤大小在1cm左右,肿瘤信号均匀,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边界较清晰,可见包膜,与邻近结构无粘连;肿瘤生长三周过后,肿瘤内出现囊变、坏死,坏死区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球后静脉穿刺方法简单、易行,通过球后静脉注射SPIO后肝脏内纳米粒的蓄积符合纳米粒在血浆中的清除变化规律,球后静脉注射纳米粒肝脏的信号强度变化率较尾静脉注射大。
  4.经球后静脉注射靶向探针CL-PEG-MnFe2O4后即刻及5min,肿瘤周围区增强程度高于中央区;注射CL-PEG-MnFe2O4后1h,肿瘤周边区仍呈点状或片状增强;而注射PEG-PCL-MnFe2O4后1h,肿瘤信号与增强前肿瘤信号基本相同。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在肿瘤周边区可见大量蓝染颗粒,CD1O5、CD34及Podoplanin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相应区域局部血管及淋巴管丰富,与MRI图像肿瘤增强区相对应。靶向增强组在注射对比剂后即刻信号降低,最大信号强度变化率约为16%,之后肿瘤信号强度缓慢回升,1h后信号变化不明显,信号强度约为峰值信号强度的4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下降-上升-平台型。对照组注射对比剂即刻,肿瘤信号强度降低,随时间延长,信号强度逐渐回升;30min时,信号强度接近注射前水平,此时,肿瘤信号与增强前无明显差异,TIC呈下降-上升型。
  结论:
  1.通过高温热解法能够合成高品质的MnFe2O4纳米粒。采用两亲嵌段聚合物自组装形成的PEG-PCL-MnFe2O4纳米胶束,具有较强的T2弛豫效能,在相同条件下较PEG-PCL-Fe3O4弛豫性能更高,是较敏感的T2WI对比剂。
  2.HUVECs获取方便、分离方法简单、一次获取细胞量大,是研究内皮细胞特性可靠的细胞模型。通过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能够使内皮细胞向肿瘤源性内皮细胞分化,是获取肿瘤源性内皮细胞的可靠方法。
  3.细胞悬液裸鼠皮下接种的方法建立乳腺癌动物模型操作简单、成瘤率高,所构建的乳腺癌肿瘤是研究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可靠的动物模型。
  4.球后静脉穿刺较尾静脉穿刺更简单易行,是静脉注射磁性纳米粒可靠的给药途径。
  5.耦连靶向Endoglin的结合肽后所构建的CL-PEG-MnFe2O4纳米胶束能够与肿瘤源性的VECs及LECs特异性结合,静脉注射后能够结合到乳腺癌新生血管及淋巴管内皮,并可以通过磁共振进行检测。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为应用MR特异性显示肿瘤新生血管和淋巴管提供了可能。
  6.MnFe2O4纳米粒经细胞代谢后释放出顺磁性的锰离子(Mn2+),并能在细胞内较长时间停留,在一定浓度下可以通过T1WI成像进行检测,有望拓展MnFe2O4纳米粒在MR双对比领域的应用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