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口腔幽门螺杆菌与口腔溃疡及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6h】

口腔幽门螺杆菌与口腔溃疡及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文献回顾

前言

第一部分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的临床调查

第二部分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消化道疾病伴发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和胃内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

结论

展望

附录

成果

致谢

第一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公认的慢性活动性胃炎(gastritis)的致病菌,是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的重要致病因子,并与胃癌(gastriccarcinoma)、胃粘膜相关恶性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密切相关。1989年,Kragden首次从胃炎患者牙菌斑中分离出Hp之后,Majmudar等用细菌培养法(germiculture)和尿素酶检测法(rapidureasetest,RUT)发现40例健康志愿者牙菌斑中均有Hp菌株,而且与胃内的Hp菌株具有相同的形态、生化、免疫学特征。 口腔粘膜病(oralmucosaldiseases)特别是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aphthousulcer,RAU)与Hp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口腔是消化道的始端,其解剖结构与胃肠道有许多共性,口腔疾病与胃肠疾病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致病菌依然。由于消化道和口腔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组织共性,而口腔粘膜和胃壁粘膜同属消化系统,均来自于外胚层,考虑彼此可能有共同的抗原成分,当来自口腔粘膜和(或)胃壁粘膜的自身抗原刺激机体时,从而引发免疫学变化。因此,我们提出这样的疑问:RAU和消化道疾病的相关性如何?口腔Hp是不是RAU的致病因素之一?目的意义:随着口腔内Hp的发现,RAU与口腔Hp感染的关系引起广泛关注,但未得到充分的证实。因此我们将进行:①对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RAU发病的临床调查,初步研究RAU及消化道疾病的相关性。②调查了解不同消化道疾病患者RAU的发病率,同时比较同一患者不同部位(胃粘膜组织和口腔唾液)Hp菌株的检出率,检测伴发RAU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口腔内是否存在Hp的感染。比较RAU和非RAU患者口腔Hp菌株的检出率,并进一步分析同一患者口腔和胃内的Hp菌株基因型的异同。初步探讨口腔Hp与RAU发病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为RAU及消化道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①随机选取2004年5月~2004年8月在南方医院消化科胃肠镜室,进行胃镜检查的246例患者,男性140例,女性106例,年龄15~90岁(平均年龄40.4岁)。对患者采用统一设计的记录表格详细记录调查相关内容,进行性别、年龄、职业、用药史、消化道疾病的分类诊断(以当日胃镜检查结果为依据)、消化道疾病发病时间、口腔状况(包括:牙齿个数、牙龈是否健康、牙周情况等)、口腔溃疡诊断(包括:既往史、现病史、发病周期、发病部位、发病个数、溃疡面积大小、自愈合时间以及与消化道疾病发病时间的关联等)、有无反酸、家族史(直系亲属口腔溃疡发病史)的问卷调查及口腔综合检查。②收集246例患者的胃粘膜和唾液标本,运用细菌培养、PCR技术(依据Hp种系特异性抗原基因:16SrRNA、尿素酶基因A、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的基因信号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和尿素酶实验(rapidureasetest,RUT)方法,检测口腔及胃内的Hp菌株。对于胃粘膜和唾液标本Hp菌株PCR的阳性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鉴定同一个体胃粘膜和唾液Hp菌株的基因型。③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 结果:①所收集246例患者中,男性140例,占56.91%(140/246);女性106例,占43.09%(106/246);慢性胃炎患者占69.51%(171/246);消化性溃疡(PU)患者占30.49%(75/246)。口腔溃疡患者(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103例,占41.87%(103/246),轻型80.58%(83/103)、重型19.42%(20/103),未发现疱疹样溃疡;其中男、女性RAU发病率分别为:40.71%(57/140)和43.40%(46/106),比较男、女性RAU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1);慢性胃炎患者和PU患者RAU发病率分别为:39.76%(68/171)和46.67%(35/75),比较慢性胃炎及PU患者RAU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1)。消化道疾病患者RAU的发病率(41.87%)和健康人群RAU的发病率(20%)比较差异显著(P<0.01),即消化道疾病患者RAU发病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103例RAU患者(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中有83.50%(86/103)的患者口腔状况偏差(即有口臭或口腔异味重,有明显牙结石、软垢、食物残渣滞留)。246例患者中有44.31%(109/246)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反酸症状,其中RAU发病率为69.72%(76/109),与无反酸症状者RAU发病率19.71%(27/137)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应用三种引物:16SrRNA、尿素酶基因A、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的PCR技术检测246例患者胃粘膜和唾液标本Hp的阳性率,结果表明RAU患者胃粘膜和唾液中H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RAU患者,且引物16SrRNA的PCR检测胃粘膜和唾液Hp检出率最高。三种引物PCR检测246例患者胃粘膜Hp菌株均为阴性的30例患者中,有16.67%(5/30)唾液标本中Hp呈阳性,并且这5例患者中4例患者伴发RAU。三种引物PCR技术检测RAU患者胃粘膜Hp均呈阳性的43例患者中,相应的唾液标本Hp检出率为72.09%(31/43)。RUT实验检测246例患者胃粘膜Hp,检出率为32.93%(81/246),与引物16SrRNA的PCR检测胃粘膜Hp检出率62.20%(153/246)比较,二者差异显著(P<0.01),PCR技术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RUT实验。引物16SrRNA的PCR检测有、无反酸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患者胃粘膜Hp检出率分别为:77.06(84/109)和50.36%(69/137),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引物16SrRNA的PCR检测有、无反酸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唾液Hp检出率分别为:66.06%(72/109)和43.07%(59/137),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有反酸症状伴发RAU的患者,消化道疾病患病时间与RAU发病时间均为1年以上,并且消化道疾病患病时间早于RAU发病时间。应用SSCP技术分析三种引物PCR检测43例RAU患者胃粘膜Hp均为阳性的基因型,其条带型共有6种。三种引物PCR检测RAU患者胃粘膜及唾液标本Hp均呈阳性的29例患者中,其24对胃粘膜和唾液标本的SSCP条带型基本一致,而有5例患者的胃粘膜和唾液标本的SSCP条带型呈现基因变异的差异。讨论:有关口腔中Hp的来源,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246例患者中有44.31%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反酸症状,其中69.72%的患者同时伴发RAU,引物16SrRNA的PCR技术检测有反酸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患者胃粘膜及唾液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无反酸症状的患者:提示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反酸症状与RAU的发病及Hp检出率存在关联。但口腔内Hp菌株是否为RAU的致病菌还不能定论;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RAU发病率无显著差异,而消化道疾病患者RAU的发病率却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消化道疾病伴发RAU患者口腔胃粘膜和唾液内Hp菌株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RAU患者,表明消化道疾病与RAU的发病之间存在关联。本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胃内Hp与口腔Hp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口腔内也可能单独存在Hp菌株,口腔是Hp的另一个寄居地。口腔为Hp传播的中转站,Hp可能不仅仅是特异地定植与胃型上皮。因此,在Hp的防治中,清除口腔内Hp也是一项重要措施。我们还发现:RAU和非RAU患者的口腔综合情况也呈现出差异,多数RAU患者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卫生较差,但也存在一些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卫生较好的RAU患者。由于口腔是Hp生长的理想生态环境,口腔牙周袋内有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有利于Hp在口腔中寄生,所以我们推测RAU患者口腔内环境是Hp菌株的理想生存环境,Hp可能是RAU发病的致病菌之一。另外口腔卫生较差,菌斑、牙石较多,刷牙或饮食的作用造成部分菌斑、牙石脱离牙面,通过吞咽可能会造成寄生于口腔中的Hp进入消化道,导致与Hp有关的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复发。因此,保持口腔卫生不仅是维护口腔健康的关键,亦可能会对消化系统疾病造成影响。加强口腔卫生护理,减少牙菌斑、软垢、深牙周袋等Hp赖以生活的环境,Hp才不能在口腔中孳生;通过抗Hp治疗后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减少了再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Hp再次进入口腔导致引发口腔疾病的机会。不同的Hp菌株基因表现型极为相似,而基因型之间又存在着变异,这就为从分子水平上鉴别不同的Hp菌株提供了依据。我们对PCR检测RAU患者胃粘膜Hp菌株阳性产物进行SSCP分析,其带型可归为6种,证实Hp与其它细菌的特别不同之处在于其表型特征的一致性及基因组织结构的高度变异性。而对RAU患者胃粘膜和唾液标本均为Hp阳性的29对菌株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82.76%的Hp菌株呈现相同的基因多态性,因此我们推测口腔和胃内Hp菌株可能具有同源性,同一个体的口腔和胃内存在同种Hp菌株的可能性较大,但口腔和胃内也有可能存在不同的Hp感染,Hp可能是口腔溃疡和消化道疾病共同的致病菌之一,口腔中的Hp可能参与了RAU的形成,也可能是造成RAU复发的原因之一,或在某一环节上起了作用,抑或是参与、加强了其它RAU致病因素的致病过程。实验中通过应用PCR、RUT等多种Hp的检测方法,证实PCR特异性、灵敏性更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