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下肢肌力、平衡能力及VE-PC MRI的对比研究
【6h】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下肢肌力、平衡能力及VE-PC MRI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名词缩写与对照

声明

前言

第二部分 材料方法

第三部分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文献综述一:对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和评估的认识

文献综述二:VE-PC MRI在骨髓肌肉诊断和评估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基金来源及专利

参加实验的单位和个人

致谢

展开▼

摘要

脊髓型颈椎病(Cerr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指由于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椎体缘骨赘,并以此压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导致的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血供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病情的反复发作在功能上表现为患者步行能力、平衡能力、活动耐力及生存质量等方面的下降。目前,在患者的功能评定方面包括徒手肌力测定、关节活动度测量、疼痛评定、生存质量等,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测评仪器和技术如测力仪、平衡仪、以及速度编码相位对比磁共振(Velocity Encoded Cine Phaase Contrast MRI,VE-PC MRI)都被引进到康复医疗的诊断和评定系统中来,这些仪器和技术相对于常规的检查(如徒手肌力评定)和主观性的等级量化功能评定量表等来讲,为功能结局(Outcome)的评定提供精确的定性和定量的数字化指标,可以发现用以前定性或半定性的方法未能发现的问题,使康复医学的临床与科研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目的:本研究针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下肢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改变,采用脊髓型颈椎病脊髓的相关功能评定、等长肌力测试仪、平衡仪以及磁共振新技术——速度编码相位对比磁共振技术,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下肢的最大等长肌力、动、静态平衡能力以及肌肉组织的活体内运动模式,从运动生物力学的方面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的影响,寻找康复评定的方法与干预的途径。 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正常成年人30例作对照组。应用脊髓功能状态评定法(40分法)评定;芬兰Mega公司Good Strengh测试系统;芬兰Mega公司Good balance平衡测试系统;SIMENZ1.5T磁共振扫描仪,主要配套软件为SIMENZ公司快速梯度自旋回波相差序列。 测试方法包括对受试者进行脊髓功能状态评定法(40分)评分的评定;受试者在测力椅上进行下肢屈曲60度时的屈伸踝关节最大等长收缩;受试者在Good Balance平衡测试系统的压力平台上进行分足睁眼、分足闭眼、并足睁眼、并足前后位睁眼四种体位的静态平衡测试、体重分布测试及动态平衡测试;受试者在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循环往复运动,分主动与被动两种运动状态,每种运动状态分别进行横断面与矢状面的扫描。 所得数据经过相关软件分析,得到脊髓功能、下肢最大等长肌力、平衡的相关参数。两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组成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脊髓相关功能评定、最大等长肌力、平衡参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最大等长肌力与脊髓相关功能评定以及平衡参数与脊髓相关功能评定进行相关性分析,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l3.0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对统计检验均取α=0.05作为可接受水平,采用双侧检验。 结果:两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性别构成比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颈椎病脊髓相关功能评定法(40分)表现评分两组在上肢功能(P<0.01)、下肢功能(P<0.01)、括约肌功能(P<0.01)、四肢感觉(P<0.01)和束带感(P<0.01)及总分(P<0.01)等6个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脊髓相关功能有改善,其中上肢功能(P>0.05)、下肢功能(P<0.01)、括约肌功能(P>0.05)、四肢感觉(P>0.05)和束带感(P<0.01)及总分(P<0.01),下肢功能、束带感及总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上肢功能、四肢感觉及括约肌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在力量参数方面: ①对照组的最大伸踝力矩体重比、最大屈踝力量体重比、最大伸踝力矩体重比、最大屈踝发力速度、最大伸踝松弛速度、最大屈踝松弛速度大于实验组,增多有显著性意义(P<0.01)。最大屈踝力矩体重比、最大伸踝发力速度、最大屈踝发力速度两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②最大伸踝力量体重比、最大屈踝力量体重比、最大伸踝发力速度、最大屈踝发力速度、最大伸踝松弛速度、最大屈踝松弛速度与脊髓相关功能评分有相关性,均为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最大伸踝力矩体重比、最大屈踝力矩体重比、屈伸踝力矩比与脊髓功能评分无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③实验组治疗后力量有改善,其中最大伸踝力矩体重比、最大屈踝力量体重比、最大伸踝力矩体重比、最大屈踝发力速度、最大伸踝松弛速度、最大屈踝松弛速度、最大屈踝力矩体重比、最大伸踝发力速度、最大屈踝发力速度、屈伸踝力矩比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在平衡参数方面: ①实验组与对照组平衡参数的比较:分足睁眼情况下,MXS、MYS、VM、EYD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分足闭眼情况下,MXS、MYS、VM、EXD、EYD、R这几项平衡指标实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足睁眼情况下,除EYD外,实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足前后位睁眼情况下,MXS、MYS、VM、EXD、EYD、R这几项平衡指标实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动态平衡测试中,D和T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②实验组治疗前后平衡参数的比较:分足睁眼情况下,治疗前后平衡指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分足闭眼情况下,MXS、MYS、VM、EYD、R这几项平衡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足睁眼情况下,除EYD外,其它平衡参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足前后位睁眼情况下,VM、EYD、EXD这几项平衡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动态平衡测试中,治疗前后平衡指标参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③实验组四种姿势下的平衡参数进行比较,MXS、VM、EXD、R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四种姿势下平衡参数的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④将实验组平衡参数与脊髓功能状态评定法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的平衡参数与功能评分有相关性,所有的相关分析中两者均为负相关。其中分足睁眼情况下,上肢功能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肢功能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1),四肢感觉与MYS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括约肌功能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束带感与MYS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分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分足闭眼情况下,上肢功能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肢功能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1),四肢感觉与MXS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括约肌功能与MXS、MYS、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束带感与MXS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1),总分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足睁眼情况下,上肢功能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肢功能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1),四肢感觉与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括约肌功能与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束带感与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分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足前后位睁眼情况下,上肢功能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肢功能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四肢感觉与MXS、VM、EX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括约肌功能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束带感与MXS、VM、EX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分与MXS、MYS、VM、EXD、EYD、R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动态平衡与脊髓功能的相关性,上肢功能与XD、YD、D、T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存在着脊髓功能下降、下肢周围肌肉力量下降、力量不平衡、平衡功能的障碍,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这些异常与脊髓功能的下降有着较大的关系(P<0.01)。康复治疗能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肌力及平衡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