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朝阳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h】

朝阳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Contents

图表目录

Chart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产业发展理论基础

2.1 产业发展的概述及基本特征

2.1.1 产业的概念界定

2.1.2 产业的基本特征

2.2 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空间增长极理论

2.2.2 静态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2.3 资源要素禀赋理论

2.2.4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2.3 产业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2.3.1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发展产业

2.3.2 依据本地的资源优势,走专业化产业之路

2.3.3 发挥产业潜力,整合产业资源

2.3.4 抓住机遇,立足现实发展产业

第三章 朝阳县产业发展状况

3.1 区位特点和自然条件

3.2 产业的历史状况

3.3 朝阳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3.3.2 产业发展速度分析

3.3.3 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3.3.4 产业发展状态的总体评估

第四章 朝阳县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4.1 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4.1.1 用偏差份额模型法分析

4.1.2 用比较劳动率模型分析

4.2 产业演进理论分析

4.2.1 需求因素

4.2.2 供给因素

4.2.3 环境与产业政策

4.3 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制约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1.1 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

5.1.2 产业结构的整体状况较差

5.1.3 产业发展演进的总体状态较弱

5.2 对策建议

5.2.1 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

5.2.2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5.2.3 壮大民营经济,培育县域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5.2.4 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构建新型的产业化体系

5.2.5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培育本地的产业集群

5.2.6 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

5.2.7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5.2.8 构建科教支撑体系,发挥科技在县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5.2.9 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

5.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的西部,是一个贫困县。随着“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本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在产业发展的问题上做文章。优化产业结构,制定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也是尽快脱贫奔向小康的重大课题。本文研究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的产业发展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采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朝阳县的产业现状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找出了产业发展的症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朝阳县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构建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发展潜力三个指标体系模型,得出朝阳县的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产业发展速度各项指标又快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产业发展的潜力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其次,运用偏差-份额模型分析了朝阳县的产业结构现状,朝阳县产业结构的份额基本为负,说明朝阳县的产业结构比全国的要差。在产业竞争力份额中,朝阳县出现负值的年份远多于出现正值的年份,说明朝阳县的产业能力较差。又运用比较劳动率上升率模型对朝阳县的一、二、三产业的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朝阳县的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很强但不够稳定,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发挥稳定且有上升趋势。
   再次,运用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进一步分析了朝阳县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状况,并对朝阳县的产业发展问题和制约因素定性分析,问题主要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特色产业区位优势不明显、企业融资困难。制约因素主要有:体制因素、科技因素、人才因素、工业化发展水平、管理因素等。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朝阳县的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属于发展中地区,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产业结构较差、产业竞争力不高。产业演进优化升级能力较弱,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坚持发展二、三产业为主。
   据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三、壮大民营经济,培育县域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四、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构建新型的产业化体系。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培育本地的产业集群。六、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八、构建科教支撑体系,发挥科技在县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九、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