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机理研究
【6h】

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 言

1.1辣椒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1.2辣椒疫病的防治现状

1.3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原理

1.4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1.5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室内抑制活性测定

2.1 试验材料

2.2试验方法

2.3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结果讨论

第三章 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形态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试验方法

3.3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结果讨论

第四章 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作用机制的研究

4.1试验材料

4.2试验方法

4.3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结果讨论

第五章 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5.1 试验材料

5.2试验方法

5.3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结果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氟醚菌酰胺(LH-2010A)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菌剂,在室内表现出高效广谱的特点。本文系统研究了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包括该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及菌丝生长量的影响;以及其对辣椒疫霉作用机制的研究,涉及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形态、能量代谢、呼吸代谢及呼吸代谢途径、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与DNA含量的影响,以及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及生长量均有较强的抑制,其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7.14μg/mL和5.12μg/mL。氟醚菌酰胺对病原菌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较弱,EC50值为16.34μg/mL。
  (2)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药剂处理的辣椒疫霉菌丝分枝增多变短,且出现了扭曲变形现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正常生长状态下的菌丝分支正常且粗细均匀,用药剂处理后的辣椒疫霉菌丝同光学显微镜结果一致,且出现了菌丝体聚集的现象。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超微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生长的辣椒疫霉菌丝体细胞中细胞壁、质膜、液泡和脂质体分布清晰有序,而在氟醚菌酰胺的作用下,辣椒疫霉菌丝体细胞中细胞壁明显增厚,且脂质体的数量也出现了增多现象,并且细胞出现了变形。
  (3)在含氟醚菌酰胺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1或5μg/mL)的ATP,均会导致药剂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出现降低,且随着ATP质量浓度的增大,氟醚菌酰胺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就会越低。表明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会因为ATP的作用明显降低。
  (4)采用液相氧电极法,研究了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呼吸代谢及呼吸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药剂对辣椒疫霉的呼吸代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分别加入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和旁路氧化途径的典型抑制剂——丙二酸、碘乙酸、磷酸钠和水杨肟酸后,发现氟醚菌酰胺和丙二酸的叠加率最小,初步说明氟醚菌酰胺对病原菌的三羧酸循环途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电导率法测定了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氟醚菌酰胺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辣椒疫霉细胞膜相对渗率值逐渐升高,细胞膜的通透性也不断增加。由此可以推断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细胞膜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从而导致细胞内电解质渗漏,最终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6)不同浓度氟醚菌酰胺处理后,辣椒疫霉菌丝体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药剂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药剂对菌丝体可溶性蛋白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说明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体可溶性蛋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药剂处理后,辣椒疫霉菌丝体DNA含量均有所下降,但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不显著,说明氟醚菌酰胺可能对辣椒疫霉菌丝体DNA的合成没有影响。
  (7)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其保护效果要好于治疗效果。喷施药剂后,辣椒叶片中的水杨酸含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样有所提高,初步判断该药剂会引起辣椒植株的诱导抗病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