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虫棉品种推广应用的实证研究——以江苏丰县和邳州市植棉区为例
【6h】

抗虫棉品种推广应用的实证研究——以江苏丰县和邳州市植棉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前言

1.1选题背景

1.1.1我国解放以来棉花品种的6次更新和抗虫棉育种的兴起

1.1.2目前抗虫棉育种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选题的意义

1.3国内外抗虫棉选育和推广应用的现状及进展

1.3.1国内外抗虫棉品种选育的现状及进展

1.3.2抗虫棉推广方法和推广机制的现状及进展

第二章研究内容与方法

2.1研究目的

2.2研究内容

2.3研究方法

第三章知识、态度与行为(KAP)调查分析

3.1区域背景

3.2丰县和邳州市两地棉花种植变化情况

3.3KAP调查

第四章制约抗虫棉推广的因素分析

4.1内部影响因素

4.2外部影响因素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该文采用KAP调查方法对江苏丰县和邳州植棉区的棉农进行了调查,运用农民参与的技术评价方法对抗虫棉的品种性状进行了评价,通过定性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得出了结论并就中国抗虫棉品种选育情况和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棉农期望有广谱抗虫、抗病、高产的抗虫棉,对衣分和纤维品质没有要求.农民希望到科研单位或大的种业公司购种以保证种子质量.兼业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或偏好代表了农业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农户要求系列农业服务,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市场信息与体制统筹服务.农业种植大户成为新技术应用示范的先锋.大众传播媒介与人际传播媒介相结合是抗虫棉传播的最佳模式.主要建议:(一)推广应用方面(1)加强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推广机构;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结合的力度.(2)实施政府行为、技术行为、推广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统一的技术推广措施,建立健全示范推广网络,广布试验基点,建立开放大田,注重现场观摩式培训,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广泛技术宣传,使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加快新技术的传播速度;实行产前、产中与产后的全程服务,降低农民采纳技术的风险.(3)因地制宜,选用区域内最适宜品种进行推广应用,确立区域内主体品种,最终达到抗虫棉的国产化.(二)育种方面(1)促进科研部门的协作.要上、中、下游相结合,按照上游构建、中游转化、下游选育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育种进程.(2)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杂交抗虫棉和短季棉品种.

著录项

  • 作者

    杨峰;

  •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
  • 学科 种植业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高启杰;
  • 年度 200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粮食作物;
  • 关键词

    抗虫杂交棉; 选育; 主体品种; KAP;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