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种植模式下棉铃虫对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演化分析
【6h】

不同种植模式下棉铃虫对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演化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Bt的耐受性发展动态

第三章 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Bt的抗性基因频率

第四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演化发展模型

第五章 不同抗性水平棉铃虫种群钙粘蛋白结合区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利用诊断剂量法于2003-2005年对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省安次县(玉米,花生,大豆,Bt棉花的多种作物种植体系)和山东省夏津县(Bt棉花和玉米种植体系)的棉铃虫种群进行了单雌系F1/F2代对Cry1Ac敏感性的系统监测,并根据安次和夏津两县的棉铃虫种群对Cry1Ac的反应,建立了棉铃虫对Bt棉的适应性模拟模型。并应用此法对我国新疆库尔勒和莎车县棉铃虫种群进行了2005年的抗性个体的检测。应用PCR技术,将从夏津筛选的抗性棉铃虫个体进行了钙粘蛋白与Cry1Ac结合区基因水平上的检测,主要结果如下: 1、在2003、2004、和2005年,保守的估计了夏津棉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00068,0.00233,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然而在安次县,抗性基因频率没有显著的增长变化。结果表明抗性基因频率在Bt棉花种植面积大的地区有上升的趋势。 2基于2002年的检测结果,夏津和安次县棉铃虫种群F1代幼虫在Cry1Ac饲料上的相对平均发育级别均值随着年份的变化有显著的提高(P=0.0001),高于对照敏感种群,但没有达到对照抗性种群的均值(P=0.0001),说明田间棉铃虫种群随着Bt棉的连续种植,其耐受性水平在提高,另外,每年夏津县F1代的相对平均发育级别均值比安次F1代要高(P<0.05),说明在Bt棉面积种植较大的地区,棉铃虫对Bt的耐受性水平提高得更快。 3在2002到2005年里,安次县共有99个家系进行了F1和F2代生测,夏津县共有83个家系进行了F1代和F2代生测,相关分析表明:安次和夏津两地区棉铃虫个体F1代的相对平均发育级别与F2代的相对平均发育级别呈明显的正相关(r=0.3,P=0.0018;r=0.29633,P=0.0065)说明这种相对平均发育级别的提高是以遗传为基础的。 4对新疆库尔勒和莎车棉区2005年的检测结果表明:两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是很低的,莎车地区的F1代相对平均发育级别高于库尔勒地区的F1代的相对平均发育级别(P<0.05);与2005年夏津和安次相比,莎车地区的F1代相对平均发育级别与安次之间没有差异(P>0.05),但小于夏津种群(P<0.05),说明新疆地区棉铃虫种群处于相对敏感阶段。 5根据2002-2005年夏津和安次连续的监测结果,计算了两地区的遗传力分别为0.62和0.43,夏津地区选择比例为20%,安次地区的选择比例为30%,基因效应分别为0.3,0.53,0.8,假设种群的大小为2000,每个雌蛾产卵量为100。QuCim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夏津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从现在平均值的0.0009达到0.5的时间为11年,安次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从现在的0.000357达到0.5的时间为15年。表明抗性演化速度在Bt棉种植较大地区比在多种作物种植地区快。 6对田间检测到的抗性个体进行了钙粘蛋白结合区基因的克隆,对其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与室内敏感种群相比,室内抗性品系和田间抗性个体都有氨基酸的改变,但室内抗性品系与田间抗性个体氨基酸改变的数量和位置有所不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