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区域农业生态政策可持续性评价——以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项目为例
【6h】

区域农业生态政策可持续性评价——以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项目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章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章国民环境态度的调查分析

第五章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陕北地区居民生计的影响

第六章退耕还林项目对陕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陕北地区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项目的环境经济评价

第八章陕北地区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分析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生态政策可持续性评价正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其研究的内容、方法均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针对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项目,分别从生态、经济与社会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定点监测、农户调查和案例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社会调查分析表明: 1.同1999年相比,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了。2004年91%的被访者明确表示关注环境恶化问题(是1999年的2.05倍),78.02%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支持政府开展退耕还林项目; 2.通过年龄、受教育程度与环境态度的比较分析表明,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居民对环境恶化的关切程度与政府开展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增强,发展经济、强化教育、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是环境政策可持续性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效益监测分析表明: 1.陕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地表植被覆盖度由1998年的34.6%增至2005年的49.2%;退耕地在弃耕7年后,平均植物种类可增加21-31种,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铁杆蒿、茭蒿和牡蒿群落,同时开始出现胡枝子、狼牙刺、酸枣、杠柳等灌木与半灌木群落,退化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 2.由于人工造林与管护对地表原始植被的破坏以及树木高耗水特征,大规模人工造林对陕北地区植被修复与淡水资源利用造成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危害这一地区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规模人工造林存在土壤干旱化的生态风险; 3.调查结果显示,37.22%的农民表示项目结束后,他们将再次毁掉林草开荒种粮,只有38.96%的农民表示项目结束后,他们将维护现有生态修复成果。因此,退耕还林项目恢复的植被存在着被重新开垦为农田的风险; (三)经济分析评价表明: 1.由于禁止森林采伐、禁止放牧以及由此对其他产业的负面影响,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当地居民生计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经济越贫困的居民受到的影响越严重; 2.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经济收入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曲线,人均纯收入在达到约10000元人民币后出现同步增长。说明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压力主要集中在贫困的边远山区和快速崛起的城市地区,农村环境恶化与城市居民环境消费欲望之间的矛盾不容乐观; 因此,生态政策的可持续性调整必须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有力地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综合解决农村发展与环境问题;要尊重干旱生态脆弱区植被演替的自然规律,积极推行“退耕还草、封山禁牧、自然修复”,以及“间接补偿为主,直接补偿为辅”、多元化投资补偿机制与“绿色购买制”的生态补偿原则;积极宣传“绿色覆盖”理念,构建生物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复合系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