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栽培模式对稻油轮作体系生产力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6h】

不同栽培模式对稻油轮作体系生产力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四川省丘陵区养分管理现状

第三章水稻强化栽培与覆膜旱作栽培的适应性研究

第四章稻、油栽培模式对轮作体系生产力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水旱轮作是我国南方普遍采用的耕作制度,水分和养分(尤其是氮素)是限制这一个体系生产力的关键。改良栽培模式,同时结合养分管理手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目前,四川省在稻油轮作体系上推广了几种新型的栽培模式(如水稻大三围栽培、覆膜栽培,油菜宽窄行栽培等),但推广模式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素损失的去向究竟如何尚不明了。本文通过农户调查深入分析四川省水旱轮作体系养分管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两个田间试验,试图对水稻季三种模式的适应性作出评估,以及稻油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与氮素去向作出定量评价。 1.农户调查结果表明:水稻、油菜、小麦平均施氮量均处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农户间差别很大。农户重基轻追,追肥不合理。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小麦季不追肥;水稻季追、基肥时间间隔太短;水稻、油菜上基追比交幅大,没有确定合理的比例等等。少施或不施钾肥是当地养分管理的另一大弊病,调查区普遍不施用钾肥很可能是限制作物稳定高产的主要因素。 2.水稻栽培模式适应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栽培模式在3个田块上具有不同的优缺点,但从三个田块的平均产量来看,大三围强化栽培(SRI)>覆膜栽培(PM)>常规栽培(TF),前两者相对于后者增产幅度分别为8%和6%。从吸氮量来看,三种栽培模式水稻地上部的吸氮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3.稻、油栽培模式对轮作体系生产力与氮素利用的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油菜、水稻的产量影响达显著水平,N1(150kgN/hm2)、N2(225kgN/hm2)水平下两种作物的产量显著高于N0,而两个氮水平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稻、油菜的生物量和氮素累积分别在6月中旬到8月上旬(幼穗分化-抽穗期)、12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中旬增长最为迅速;作物地上部的吸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两种作物表现略有不同,水稻即使不施氮肥,也可以获得一定的产量,但油菜不施氮肥的处理减产明显。这与上季作物收获后的氮残留有一定的关系,水稻收获后土壤中几乎不残留氮,而油菜收获后土壤中可以积累一定量的氮。栽培模式对水稻(2005年)和油菜(2004-2005年)产量影响显著。水稻季表现为推广模式(SRI、PM)比常规栽培显著提高产量;但是油菜季则表现出常规模式优于免耕稀植模式。水稻季吸氮量受栽培模式影响不大,油菜季吸氮量受此影响达显著。由此可见,水稻季上的推广模式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而油菜季上的推广模式并不理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