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家—社会”视角下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京郊四村再研究
【6h】

“国家—社会”视角下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京郊四村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言

1.1京郊四村再研究: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双重转变

1.2研究背景:城市化进程席卷下的京郊四村

1.3“国家-社会”视角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综述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建国前(1926-1949):古代乡里制度沿袭下的京郊四村

2.1乡里制度的背景

2.2乡里阶层的代表——士绅阶层在村落内的异化

2.3乡里制度之保甲制的盛行

第三章解放初期(1949-1957):国家政权的确立与村落社会的治理

3.1土改、分地、村落空间建设:农村社会的重新整合

3.2互助组、农业社的成立: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3.3民主集中制:新国家政权在基层社会的适应和完善

第四章人民公社(1958-1984):高度政治化与国家化的村治体制

4.1挂甲屯:公社体制下国家日益严密的层级管理

4.2马连洼:农场管理替代公社体制,“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4.3:响应国家号召:马连洼实验站的移交

第五章乡政村治(1984-2000):经济改革后的村治模式

5.1乡政:国家政策主导下乡镇基层政权的恢复设立

5.2村治:应时而生的村“两委”及“村队”体制的存留

5.3“贿选风波”:村民自治的困境

第六章“一村两制”(2001年至今):都市村庄里的村、居分治

6.1京郊农村“村、居分治”的缘起

6.2大规模征地拆迁后的“农转非”

6.3“农转非”引发的“一村两制”及困惑

第七章结论与讨论

7.1国家政权建设决定乡村社会的治理

7.2农民对国家治理的认同是建立国家—社会良性互动的前提

参考文献

后 记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本文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再研究,通过对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先生1926年和1956年曾两度调查过的京郊四村(马连洼、黑山扈、挂甲屯、东村)进行的再调查发现,八十年后的四村虽基本的村落地域没有改变,但却经历了从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区的巨大转变。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发生在中国政治、经济跌宕起伏的大变革背景之下,动荡和变革所导致的村落变迁必然伴随着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因此,本文正是以1926年李景汉先生的研究为起点,一方面,按照时间顺序理顺了不同时期在国家宏观政策等影响下村落内管理体制解体、转换与重构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这一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些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京郊村落,反应出与以往研究不同意义上的“跟踪”;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一变迁过程的详实考察,再现京郊四村不同历史时期的村治模式及其变化,并透过这些变化发现传统村落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政权是如何向乡村社会渗透和演变并最终影响村落治理和走向的,同时也发现,国家治理只有在基层社会得到认同才是构建国家一社会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