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间作苜蓿棉田天敌群落结构与动态及对棉蚜控制效应研究
【6h】

间作苜蓿棉田天敌群落结构与动态及对棉蚜控制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文献综述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分析

4小结与讨论

5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展开▼

摘要

本研究着眼于敦煌市棉花生产和棉蚜发生与治理现状,采取系统调查的研究手段,2005年研究了不同棉苜种植方式棉田天敌群落组成及动态规律、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消长动态、主要天敌的捕食作用及棉田产量和产值,为提高该地棉田害虫管理水平和棉田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棉田天敌群落结构调查。共查得天敌23种,其中昆虫5目12科20种,蜘蛛目3科3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瓢虫类(Ladybirds)、蜘蛛类(Spiders)、草蛉类(Lacewings)和花蝽类(Flowerbugs)天敌。可见,苜蓿带的种植为天敌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使得天敌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加,其中每隔1膜间作75cm和50cm宽苜蓿带棉田天敌种类和总量最多。 (2)研究了棉田天敌群落时序动态。间作或邻作苜蓿带的棉田中,天敌群落天敌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标变化受刈割苜蓿带的影响很大。棉田中苜蓿带的不同种植方式,使刈割苜蓿对天敌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以每隔1膜间作75cm和50cm宽苜蓿带棉田中影响最为明显。 (3)棉田棉蚜和主要天敌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棉田中瓢虫类、草蛉类和蜘蛛类天敌生态位宽度均小于对照棉田,且与棉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都较高。可见,刈割苜蓿可以使天敌数量产生明显的高峰并与棉蚜有较好的同步性,利于天敌及时控制棉蚜,对棉蚜的防治起重要作用。 棉蚜的生态位宽度以对照棉田最大,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最小。可见,间作棉田中,棉蚜数量除两次刈割之前的高峰期比较明显以外,大部分时间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平。 (4)棉田中棉蚜及主要天敌(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和花蝽类天敌)数量动态研究。在整个调查期间,间作棉田中棉蚜数量始终低于对照棉田,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数量多高于对照棉田。在每隔1膜间作50和75cm宽苜蓿带的两类棉田中,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一直显著高于对照棉田;对照棉田的棉蚜平均数量为这两类棉田的4.5~6.8倍。 刈割苜蓿对棉蚜及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的数量动态影响较大。在棉蚜急剧上升期刈割苜蓿,使棉田内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数量急剧上升,棉蚜数量急剧下降,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田棉蚜的暴发。间作苜蓿带的4类棉田中,尤以在棉田内每隔1膜间作50cm和75cm宽苜蓿带的间作方式对棉蚜的控制效果最好。 (5)主要天敌对棉蚜的捕食功能研究。每头多异瓢虫成虫、星豹蛛成蛛和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棉蚜24h内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166.7、106.4头和137头,表明这3种天敌对棉蚜都有较大的捕食潜力。 (6)比较了间作和邻作棉田与对照棉田、敦煌市常规棉田的产值。结果表明,每隔1膜间作50cm苜蓿带棉田棉花产量比对照棉田和常规棉田分别提高了30.9﹪和12.5﹪,同时每公顷增收了1564.08kg苜蓿干草,使总产值比对照棉田和常规棉田分别提高了38.1﹪和18.7﹪;每隔1膜间作75cm苜蓿带棉田棉花产量比单作棉花的对照棉田和常规棉田分别提高了20.2﹪和3.4﹪,同时每公顷增收了2004.48kg苜蓿干草,使总产值比对照棉田和常规棉田分别提高了36.2﹪和17.1﹪。可见,棉田内每隔1膜间作50cm和75cm苜蓿带的间作方式,不但可以增加棉花的产量、减少化学防治费用,同时还可以获得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 综上所述,利用在棉田中间作较大面积的苜蓿带并适时刈割苜蓿的方法防治棉蚜,可以取得良好的控蚜效果。而苜蓿宜于刈割的特点,使我们在防治棉田棉蚜的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权,可以根据棉田间棉蚜发生情况适时刈割,避免了在自然状态下,因天敌数量少或因天敌发生高峰滞后而造成的不能有效控制害虫的不利情况。综合各种种植方式的控蚜效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棉田间每隔1膜间作50cm和75cm宽苜蓿带的间作方式为最佳棉苜间作方式,适合大面积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