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古浪绿洲—荒漠交错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景观动态分析
【6h】

古浪绿洲—荒漠交错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景观动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1文献综述

2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3研究区概况

4研究方法

5研究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土壤变化分析

6绿洲—荒漠交错带景观指数特征分析

7结果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独创性声明

展开▼

摘要

绿洲-荒漠交错带是绿洲的保护屏障,是维护绿洲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在绿洲经济的发展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随着人类活动对绿洲破坏作用的加剧,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退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恢复问题是生态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与地面实地调查相结合,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典型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景观变化进行分析,用定量化的方法描述研究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从而对区域植被恢复效果进行监测,为进一步的植被恢复和景观建设提供依据。以1987年、1999年和2003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地面实地调查,并利用GIS的图像数据处理功能,获取景观要素图斑,得出图斑的数量、周长、面积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计算研究地区的景观指数。 通过地面调查分析得出:随着植被恢复实施年限的增长,伴随植物群落发育和自然演替过程,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植被总盖度及物种丰富度增加,并趋于稳定。结果表明,人工抚育加封育的植被近自然恢复实践促进植被的自然演替更新,达到流沙固定、植被增加,沙漠化逆转的目的。说明植被近自然恢复是该地沙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 从景观指数分析而言: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时期的景观分类和制图以及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了植被恢复后研究区景观动态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和模式。研究表明,1987~2003年,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面积都有所减少,面积比例也相应降低,而固定沙地和荒漠植被区面积呈逐步增加。整个地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略有所提高,但各类景观斑块破碎化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斑块数量迅速增加,平均斑块密度、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有所减少,景观分离度呈现增加的趋势,整体破碎化程度明显加强,景观稳定性降低。而固定沙地和荒漠植被区斑块数量增加,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斑块分离度指数都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荒漠植被区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固定沙地和荒漠植被区呈现持续扩张和空间集中化特征,景观稳定性加强。总体分析表明所实施的植被近自然恢复已经发挥很大的作用,使得整个地区的景观结构与生态功能得到优化与改进。 本文研究进一步说明,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监测及评价具有潜在和不容质疑的作用,寓景观生态学思想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新的有效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