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苜蓿褐斑病流行预测及产量损失估计
【6h】

苜蓿褐斑病流行预测及产量损失估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苜蓿褐斑病及其侵染规律概述

1.1 苜蓿褐斑病的发生、分布及其症状

1.2 苜蓿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形态及其生物学特性

1.3 苜蓿褐斑病抗性筛选的研究

1.4 苜蓿褐斑病的遗传标记研究

1.5 苜蓿褐斑病发生流行规律的研究

1.6 苜蓿褐斑病的防治

2 病害流行预测及产量损失估计研究进展

2.1 植物病害流行学概述

2.2 病害流行预测预报研究

2.3 病害所至产量损失估计研究

3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标

3.1 立题依据

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苜蓿褐斑病气象因子预测模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病害流行预测模型的组建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北京地区苜蓿褐斑病发生流行规律

2.2 北京地区苜蓿褐斑病流行回归预测模型

2.3 苜蓿褐斑病预测模型在不同地区预测准确度的检验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第三章 苜蓿褐斑病产量损失估计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抗病性分析

2.2 各品种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相关性分析

2.3 各品种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方程式的建立

2.4 不同抗性水平苜蓿品种褐斑病产量损失率预测方程式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1 苜蓿褐斑病发病规律调查

2 苜蓿褐斑病流行预测

3 苜蓿褐斑病产量损失估计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展开▼

摘要

由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Lib.)Sacc.)引起的苜蓿褐斑病是苜蓿属中最常见而且是破坏性最大的病害之一[1],该病在苜蓿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常造成牧草产量的较大损失以及干草和种子品质的降低。目前采用的主要防治手段是喷施化学农药,但其用量过多除了在经济上造成浪费外,还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本研究从病害流行预测的角度考虑,在对苜蓿褐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观测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年资料,建立了苜蓿褐斑病气象因子预测模型,并通过分析病害及其所造成的产量损失的关系,建立了褐斑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2007和2008两年对北京地区苜蓿褐斑病的发生进行系统调查,结合历年该病发生的历史资料,研究了气象因子与苜蓿褐斑病发病的关系:当相对湿度达58%~75%时,日均温在15~30℃,旬均温为10.2~15.2℃,褐斑病开始流行,当温度达16~17℃,相对湿度为79%~97%时,几天之内就造成病害流行。降水结露促进此病发生。北京地区苜蓿褐斑病常年发病始期为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雨水较多时,病情迅速上升,进入发病高峰期;9月下旬至10月初随着气温的下降病情逐渐减弱。 2、在苜蓿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苜蓿褐斑病流行的相关气象因子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通过气象因子对苜蓿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进行了预测,进而组建了苜蓿褐斑病的气象因子预测模型:Y=-48.465+0.152X1+0.599X2-0.019X3,并对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进行了检验,其预测北京地区7d病情指数的准确度达到91.34%。 3、通过对7种不同抗病性苜蓿品种田间叶部病害病情指数的调查,及其所致产量损失的测定,研究了病情指数(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并分别建立了苜蓿易感病品种、一般感病品种及较耐病品种三种产量损失预测方程,其回归数学表达式分别为:易感病品种Y=6.145+1.263X;-般感病品种Y=3.429+1.550X;较耐病品种Y=1.780X-0.957。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