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甘肃省天水市麦蚜发生规律及小麦种植模式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
【6h】

甘肃省天水市麦蚜发生规律及小麦种植模式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系统调查了甘肃省天水市麦田麦蚜的种群消长动态,研究了小麦不同品种间作、混作及小麦与其它作物间作对麦蚜发生数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甘肃省天水市麦蚜种群消长动态变化规律
   对天水市甘谷县2007~2009年的麦蚜种群消长动态调查表明,该地麦蚜从3月末、4月初开始出现,4月下旬至5月上旬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到5月中旬急剧上升,至5月下旬达到高峰期,此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6月上旬时基本消失。
   应用天水市麦积区1995~2008年5月下旬小麦平均百株蚜量和当年4月平均温度资料,分别建立了线性方程y=114.21x-440.69(r1=0.9565)和多项式方程y=12.702x2-219.36x+1735.2(r2=0.9669),且r1、r2>r0.01,说明该方程能极好地反应5月下旬麦蚜发生量与当年4月平均温度的关系。2小麦不同品种间作、混作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将5个品种的小麦分别以两、三、四、五品种组合进行间作和混作,研究了各个组合对麦蚜发生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7个间作组合有13个组合对麦蚜发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各间作组合对小麦蚜虫的危害防治效应平均为13.14%,变化幅度为-23.69%~45.60%。将各间作组合扬花期、灌浆期的平均百株蚜量与单作小麦对比,兰天6/兰天l、石7816/95-108、兰天6/兰天1/兰天13等3个组合显著低于相应单作的小麦品种(P<0.05),其它间作组合麦蚜发生数量至少显著低于相应单作小麦中的一种(P<0.05)。而17个混作组合中有16个组合对麦蚜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各混作组合对小麦蚜虫的危害防治效应平均为31.15%,变化幅度为6.25%~63.35%,将各混作组合扬花期、灌浆期的平均百株蚜量与单作小麦对比,兰天13/兰天6、兰天6/兰天1、石7816/95-108、兰天6/兰天1/兰天13、兰天6/兰天1/95-108/兰天13、兰天1/95-108/兰天6/石7816/兰天13等6个组合显著低于相应单作的小麦品种(P<0.05),其它混作组合麦蚜发牛数量至少显著低于相应单作小麦中的一种(P<0.05)。3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将小麦与玉米、油葵、黄豆间作,研究了小麦与这三种作物间作对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麦蚜发牛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油葵、黄豆的麦蚜发牛数量均显著低于单作小麦(P<0.05),3种间作方式的麦蚜发生数量以小麦/玉米间作最少,其次是小麦/油葵间作,最后是小麦/黄豆间作(P<0.05)。

著录项

  • 作者

    刘乾;

  • 作者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
  • 学科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长仲;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小麦;
  • 关键词

    小麦; 麦蚜; 种群动态; 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