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研究
【6h】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文化背景

2.1 自然环境

2.2 社会环境

2.2.1 人口分布状况

2.2.2 社会关系与家庭结构

2.3 历史溯源

2.4 文化与艺术

第3章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分析

3.1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概述

3.2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男子服饰

3.2.1 男子服饰

3.2.2 男子丧葬服饰

3.2.3 孝服

3.3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女子服饰

3.3.1 未成年女子服饰

3.3.2 成年女子服饰

3.3.3 老年女子服饰

3.3.4 佛衣

3.3.5 女子丧葬服饰

3.4 服饰特征分析

3.4.1 服饰形制分析

3.4.2 服饰图案分析

3.4.3 服饰色彩分析

3.5 包头

3.5.1 大包头缠绕方式

3.5.2 大包头来源

3.6 鞋

3.7 服饰的装饰方法

3.7.1 配饰的装饰方法

3.7.2 银饰制作工艺

3.7.3 佩戴场合

第4章 云南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整体分析

4.1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结构特征

4.1.1 服装的构成方式

4.1.2 服装数据分析

4.2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审美分析

4.2.1 服装结构审美分析

4.2.2 服装色彩审美分析

4.3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服饰材料

4.3.1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材料染色技艺

4.3.2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材料织造技术

4.3.3 陇川县户撤乡特殊汉族服饰刺绣艺术

第5章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清代汉族服饰比较

5.1 清代汉族服饰

5.2 户撒大包头汉族服饰与清朝汉族服饰异同

5.2.1 服装形制的异同

5.2.2 服装配饰的异同

5.2.3 装饰的异同

5.2.4 服装结构的异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云南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阿昌族服饰比较

6.1 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概述

6.1.1 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服饰概述

6.2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周边阿昌族服饰异同

6.2.1 服装形制的异同

6.2.2 服装配饰的异同

6.2.3 装饰的异同

6.2.4 服装结构的异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现代文化背景下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保护

7.1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现状分析

7.2 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7.2.1 政府宣传

7.2.2 加强博物馆收藏及保护

7.2.3 企业出资扶持制作技艺

7.2.4 旅游业带动传统服饰发展

7.2.5 传统汉族服饰的开发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是由于历史、战争以及经商等原因,离开了其原本的生活区域,迁徙至户撒阿昌族自治乡定居的一部分汉族人群。其服饰、文化、习俗等都与内地汉族有明显差异。他们的服饰形态仍为中国传统十字形平面结构,服饰面料全为自织自染的土布,上衣下裤,腰系刺绣腰带,身上挂满金银装饰,头缠硕大的包头,形象地被人称为“大包头汉族”。他们多是由明、清时期迁往户撒定居,由于其居住的地域较偏远,交通不便利,保留了传统汉民族服饰的特点,同时在历史的更替及与当地阿昌族长期混居的过程中,发生了服饰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其现在所呈现的独特的服饰形态。
  本论文以田野考察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著作,从大包头汉族传统服饰的背景开始,对其服饰形态、结构、纺织技艺、染色方式、装饰审美等方面做了全面详实的分析记录,同时对其历史源流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多角度地分析其服饰的变化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另外,在对“特殊汉族人群”聚居地区的民族服饰传承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与传承传统服饰的方法,希冀对这种特殊的服饰文化及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做出贡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