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兼杂特征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6h】

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兼杂特征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分布及肝郁兼杂特征与常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分布规律

2.2 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兼杂特征

2.3 基于肝郁及肝郁兼杂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常见症状比较

3 讨论

3.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多个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病性涉及寒热虚实

3.2 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聚类分析

3.3 肝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病机,肝郁兼杂普遍存在

4 小结

第二部分 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及其兼杂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及兼杂易感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研究进展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围绝经期综合征(peirmenopausal period syndrome,PPS),是妇女在绝经前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征。肝郁是PPS重要病机。本研究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对PPS肝郁及其兼杂特点展开研究,探讨肝郁证的兼杂特征及其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常见症状之间的关系。同时从单胺类等神经递质水平研究产生肝郁及其兼杂证的物质基础,并从基因层面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及其兼杂特征的易感性,以深化对PPS肝郁的病机认识,同时为PPS的肝郁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客观的依据。
  第一部分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分布及肝郁兼杂特征与常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PPS妇女的病位病性规律和肝郁的兼杂特征,探讨PPS常见症状与肝郁病理及其兼杂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PPS患者459例,采集相关临床资料,以证素辨证的方法分析PPS的病位病性证素特征,肝郁兼杂特征,对PPS常见证素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肝郁及其兼杂与PPS常见症状的关系。
  结果:(1) PPS前六位常见症状依次为感觉异常(64.49%),失眠(59.48%),易激动(54.68%),眩晕(47.93%),骨关节痛、肌肉痛(46.19%),潮热汗出(43.57%)
  (2) PPS病位涉及心、肝、脾、肺、肾、胞宫、胃、胆、大肠和膀胱。肝为最多72.55%(P<0.01),其次为肾、脾和胞宫(p<0.01)。
  (3) PPS实证病性涉及气滞、痰、湿、血瘀、热、寒。气滞为最多达58.39%,以气滞、痰、湿、血瘀为主(p<0.01)
  (4)PPS虚证病性涉及阴虚、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其中以阴虚为最多69.72%(p<0.01),其次为气虚、血虚和阳虚(p<0.01),再次为阳亢。
  (5) PPS常见病位病性证素聚类显示气滞、血瘀、痰和肝为一大类,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脾、肾、湿为一大类,其余病性病位为一大类。
  (6) PPS的常见症状中,肝郁组的眩晕发生率低于非肝郁组(p<0.05),骨关节痛、肌肉痛发生率高于非肝郁组(p<0.05),其他症状发生率无差别。
  (7) PPS肝郁兼杂特征:病位兼杂主要为肾、脾和胞宫:实证病性兼杂主要为痰、血瘀、湿、和热;虚证病性兼杂主要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
  (8) PPS肝郁兼杂特征对其常见症状的影响:肝郁病位兼肾者潮热汗出的发生率高于病位不兼肾者(p<0.05);肝郁兼血瘀者骨关节痛肌肉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兼血瘀者(p<0.01),潮热汗出、失眠的发生率高于无兼血瘀者(p<0.05);肝郁兼热的抑郁发生率高于无兼热者(p<0.05);肝郁兼气虚者心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兼气虚者(p<0.01),泌尿系症状发生率高于无兼气虚者(p<0.05);肝郁兼阴虚者泌尿系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兼阴虚者(p<0.01);肝郁兼血虚者泌尿系症状发生率高于无兼血虚者(p<0.05)。
  结论:1.PPS是多个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病性涉及寒热虚实,其中主要病位在肝、肾、脾、胞宫;实证以气滞、痰、湿、血瘀为主;虚证以阴虚、气虚、血虚、阳虚为主。实证多与肝有关,虚证多与肾、脾有关。
  2.PPS肝郁常兼肾、脾、胞宫的病理变化,也常兼痰、血瘀、湿、和热之实证,和阴虚、气虚、血虚、阳虚的虚证。
  3.PPS肝郁及其兼杂特征会影响PPS常见症状的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及其兼杂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PPS肝郁及其兼杂特征与神经递质的关系,探讨PPS肝郁及其兼杂特征的部分分子生物学基础。
  方法:应用ELISA等方法检测189例PPS患者血液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β内啡肽β-EP。比较PPS肝郁组和非肝郁组神经递质差异,比较肝郁不同兼杂神经递质差异。
  结果:(1)肝郁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高于非肝郁组(p<0.01),肝郁组FSH高于非肝郁组(p<0.01)。
  (2)基于肝郁Logistic回归中,进入方程的自变量是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和谷丙转氨酶(p<0.01)。
  (3)肝郁组的DA和NE较非肝郁组为低(p<0.05)
  (4)肝郁病位兼肾者DA和5-HT显著低于单纯肝郁者(p<0.01);肝郁兼痰者DA显著低于无痰者(p<0.01),5-HT低于无痰者(p<0.05);肝郁兼湿者5-HT显著低于无湿者(p<0.01);肝郁兼热者5-HT显著低于无热者(p<0.01);肝郁兼气虚者5-HT显著低于无气虚者(p<0.01);肝郁兼血虚者DA和5-HT均显著低于无血虚者(p<0.01);肝郁兼阴虚者DA和5-HT均低于无阴虚者(p<0.05)。
  结论:1.PPS患者DA和NE的降低可能是肝郁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2.PPS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肝郁兼杂特点密切相关。
  3.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可以做为PPS肝郁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PPS肝郁及其兼杂特征与ER基因型的关系,挖掘PPS肝郁及其兼杂特征的易感因素
  方法:应用探针法检测189例PPS患者血液中ERα[rs9340799 A/G]、ERβ[rs1256030C/T,rs3020444T/C]多态性。
  结果:(1)肝郁组的ERβ-rs3020444-TT频率(85.93%)高于与非肝郁组(65.57%)(p<0.01),其余基因型分布无差异。PPSERβ-rs3020444为TT型的患者发生肝郁证的相对危险度为3.208。
  (2)肝郁患者Erβ-rs3020444和Erβ-rs1256030的TT/CC频率高于非肝郁者(p<0.05),肝郁患者Erβ-rs3020444和ERα-rs9340799的TT/AG的频率高于非肝郁者(p<0.05),TC/AG和CC/AG的频率低于非肝郁者(p<0.05)。
  (3)肝郁兼湿、兼痰ERβ-rs3020444基因型分布分别与无湿,无痰者有差异(p<0.05),肝郁兼热、兼气虚ERβ-rs1256030基因型分布分别与无热、无气虚者有差异(p<0.05),肝郁兼湿、兼气虚、兼血虚、兼阳虚ERα-rs9340799基因型分布分别与无湿、无气虚、无血虚、无阳虚有差异(p<0.05)。
  结论:1.ERβ-rs3020444-TT型可能是PPS肝郁证的遗传易感基础之一。
  2.PPS肝郁兼杂的易感性与ERα-rs9340799、ERβ-rs3020444、Erβ-rs1256030基因型有关。

著录项

  • 作者

    俞洁;

  • 作者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
  • 学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李灿东;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271.116.02;
  •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 肝郁证; 发病机制; 分子生物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