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灸对贝尔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6h】

针灸对贝尔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研究结果

分析与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治疗方案流程图

附录二 临床资料登记表

附录三 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

附录四 文献综述: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干预方法(单纯针刺、针刺结合艾灸、西药)对贝尔麻痹患面神经功能的改善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旨在观察针灸治疗贝尔患者的疗效,探讨该病的发生、康复及针灸疗法与ET的相关性,为针灸疗法治疗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刺治疗组(A组)、针刺结合艾灸组(B组)、西药组(C组),每组各30例。A组:取患侧面部穴位:攒竹透睛明,阳白透鱼腰,太阳,颧髎,下关,地仓透颊车;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在留针时悬灸法灸下关、翳风、太阳、颧髎穴每穴5分钟共20分钟;A、B组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后取针;C组:口服泼尼松、水杨酸钠,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注。对比各组病例在治疗前、第一个疗程结束及治疗后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结果: 1)三组治疗前有93.33%的患者ET值高于正常水平,在第一疗程结束时和治疗后E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组治疗前后ET值有显著差异,提示ET与贝尔麻痹的发病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2)以上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价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上对比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三组治疗后组间疗效比较,B组疗效最好,A组次之;治疗后组间E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1.31±0.28)和A组(1.57±0.52)均低于C组(1.81±0.69),两两比较,B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在第一疗程结束时组间血浆内皮素(ET)水平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B组ET值(1.70±0.51)最低,显著下降,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2.04±0.52)和C组(2.08±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疗程后三组间H-B分级(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3)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H-B分级与面神经损伤平面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4)不同证型对疗效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疗法对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针刺+艾灸疔法(B组)对中医辨证为风寒、风热、风痰阻络三种证型的贝尔麻痹疗效均优于单纯针刺组(A组)。 5)三组总体样本在治疗的不同阶段(治疗前、第一疗程结束时、治疗后)的ET值和H-B分级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结论: 1)三组治疗贝尔麻痹均有疗效,但针刺+艾灸疗效最优。 2)针刺十艾灸疗法(B组)能较快且较显著地降低该病患者异常升高的血浆内皮素值,提示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分泌该活性肽的功能、从而能改善微循环可能是该疗法成为较优疗法的机理之一,从而有利用患者的康复,也为针灸疗法治疗该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3)面神经症状越严重或效果越差者,血浆内皮素值越高,反之亦然。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可以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个客观参考依据。 4)针、灸配合治疗中医辨证为风寒、风热、风痰阻络型贝尔麻痹的疗效均优于单纯针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