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路椎体间碎骨植骨与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比较研究
【6h】

后路椎体间碎骨植骨与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综述: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疗现状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近年来,国内外的脊柱外科医生在下腰椎不稳症的治疗中根据自己对下腰椎不稳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如PLIF(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F(Posterior lateral fusion),TLIF(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等手术。但如何能更进一步简化手术过程、进一步减小手术创伤、如何防止脊柱不稳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脊柱融合的骨性融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善的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临床治疗方面对PLIF术式中的咬除的椎板棘突碎骨融合与自体髂骨块融合两种融合方法进行了比较,即对椎弓根固定+椎板棘突碎骨椎间融合(Pedical screw fixation+granular bone graft),椎弓根固定+整块自体髂骨椎间融合(Pedical screw fixation+iliac crest graft)两种融合方法对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的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并结合循证医学的理论原则对其结果予以讨论。 方法: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5例。其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5.6岁。病史6个月~11年,平均18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2年。临床表现:下腰痛72例,间歇性跛行47例。75例均有下肢痛,其中单侧下肢痛37例,双侧下肢痛23例,交替性双下肢痛15例。直腿抬高受限57例,感觉障碍66例,运动障碍58例,膝、跟腱反射异常45例,伴马尾损害23例。退变椎体L4~532例,L5~S126例,L3~46例,2个间隙11例。随机分为髂骨组和碎骨组,2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测定以下指标:1、使用日本骨科协会JOA(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腰背痛手术评分和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情况进行评估。2、对术前术后的正侧位片、Bending片及CT片进行融合的评估。 手术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完成椎弓根固定后,椎间融合采用两种不同植骨方法方法: ①整块自体髂骨融合:将神经根和硬膜囊牵向对侧,切除暴露侧椎间盘组织和相邻椎体软骨板,保留完整的椎体终板,于对侧做同样处理。然后作椎间隙撑开,取整块大小适中骼骨块植骨,使植骨块上下均与椎体终板的骨面接触。骼骨块为带三面皮质骨的植骨块,骨块要短于椎间隙前后径,等于或稍高于应恢复的椎间隙高度,然后椎间加压; ②椎板棘突碎骨融合:进行植骨前的准备与髂骨组相同,只是将咬除的椎板碎骨植入椎体间,然后取一呈楔形的棘突骨块置于椎体间,预防碎骨掉入椎管,最后椎间加压固定。充分止血,放置硅胶引流管后分层缝合切口。术后24h~48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12天左右拆线,卧床3~4周后以支架保护下床。 结果:1、各组术前、术后JOA、ODI评分有显著差异,而两组之间评分无明显差异。2、各组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有显著差异,两组之间比较术后椎间隙高度仍有差别,碎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相对较多。3、各组术前、术后椎间隙活动度有显著差异,两组之间比较椎间隙活动度无明显差异。4、两组中植骨块与上下终板交界处无透亮区。未发现植骨块脱入椎管。 结论:两组在术后融合时间、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上无显著差异。碎骨植骨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优于髂骨组,而且无取髂骨处遗留痛等并发症。髂骨植骨椎间隙高度丢失相对较少,而且骨量充足。椎弓根固定+椎板棘突碎骨椎间融合是治疗退行性短节段下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