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方式比较研究
【6h】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方式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引言

1.1 相关概念及论题的界定

1.1.1 企业融资方式

1.1.2 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1 我国债券融资规模偏小,债券市场不发达

1.2.2 债券的融资功能

1.2.3 国家政策对发展债券市场的支持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

2.1 各个债券适用法律范围的比较

2.1.1 企业债券适用法律范围

2.1.2 公司债券适用法律范围

2.1.3 可转换公司债券适用法律范围

2.1.4 短期融资券适用法律范围

2.2 各个债券市场准入条件的比较

2.2.1 企业债券市场准入条件

2.2.2 公司债券市场准入条件

2.2.3 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准入条件

2.2.4 短期融资券市场准入条件

2.3 各个债券的发行、交易特点的比较

2.3.1 发行制度的比较

2.3.2 发行规模、额度管理及集资用途的比较

2.3.3 关于利率的比较

2.3.4 担保条件、外部评级及信息披露的比较

2.4 交易市场的比较

2.5 各个债券发展程度及现状的比较

2.5.1 企业债券的发行情况

2.5.2 公司债券的发行情况

2.5.3 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情况

2.5.4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情况

2.6 小结

3 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多头管理严重

3.2 债券发行主体受限制,中小企业融资难

3.3 债券交易市场内部分割

3.3.1 交易主体割裂

3.3.2 债券品种割裂

3.3.3 债券托管割裂

3.3.4 监管主体割裂

3.4 信用基础薄弱

3.4.1 尚未建成科学的信用评级机制,评级结果缺乏权威性

3.4.2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市场透明度不高

3.5 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仍偏小

4 国外发达债券市场经验教训

4.1 发达债券市场品种丰富

4.2 众多的投资者参与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庞大

4.3 完整的市场运行机制

4.3.1 形成了以场外为主体,场内为补充的市场发展模式

4.3.2 建立了统一高效、分层有序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4.3.3 配套制度完善

4.3.4 监管框架合理,协调机制顺畅

4.3.5 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4.4 政府干预少、市场化程度高

4.5 美国次级贷危机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启示

4.5.1 过度的资产证券化会放大信用风险

4.5.2 信用评级机制蕴涵着道德风险

4.5.3 充分有效提示风险,稳健推进金融创新

4.6 小结

5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路径及政策建议

5.1 减少行政控制,加快债券市场市场化进程

5.1.1 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债券发行监管体制

5.1.2 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债券监管体系

5.1.3 建立和完善发行利率市场化

5.2 完善债券交易市场,加强市场流动性

5.2.1 建立两个债券市场连通机制,推进流通市场的统

5.2.2 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加强债券市场流动性

5.3 完善债券市场,加强债券市场外部环境建设

5.3.1 构建多层次的信用体系

5.3.2 完善债券信用评级机制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多种多样,但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来源的成本及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所获得的报酬不同,对企业管理层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约束。因此企业融资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融资安排,降低融资成本。债券融资是企业可选择的最重要的直接融资的方式之一,有助于企业改善资本结构,强化企业硬预算约束,提升企业竞争力。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在不断完善与深化,但却走进了一个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的路径,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债券市场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其突出表现在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偏小、没有市场化定价、债券交易市场内部分割、流动性不足、多头管理严重、信用基础薄弱等。分析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无不具备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并且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得到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不符合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也不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导致发展滞后的原因,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健康的发展。
   本论文以企业可选择的债券融资渠道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在适用法律、监管制度、市场准入条件、交易市场等方面的不同,运用比较的方式和具体的数据,找到制约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借鉴国外发达债券市场的经验,探索出我国多层次债券市场的发展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