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特征研究
【6h】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2 地方财政支出理论分析与我国实践特征

2.1 重要概念说明

2.2 地方财政支出的理论概述

2.2.1 传统的地方财政支出理论介绍

2.2.2 对传统理论的批评与发展

2.3 我国的实践特征

3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特征的博弈分析

3.1 博弈模型分析

3.1.1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3.1.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3.2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的必然性

3.3 结论:中国式的困境

4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特征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择、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2 计量结果和经验检验

4.3 结论:增长的代价

5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政策蕴含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对于传统财政分权理论诞生地的西方社会,现有研究已经在理论方面和实证方面证实了财政分权增进了选民福利。但这一结论是否也适用于政治集权的转型国家吗?换句话说,财政分权是否会由于行政体制的特殊性,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产生影响?如果会的话,如何协调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以避免财政支出偏好偏离居民的偏好?这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做出解答。
   中国式财政分权同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特点:经济分权与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怎样才能建立起适合中国实情的财政分权模式一直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尽管如此,我国的财政分权的运行效果仍旧不尽人意,最明显的就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好存在偏向。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民生,关系到十七大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改革。
   实践需要的紧迫性,催生了理论研究的急迫性。本文一方面借鉴传统的财政理论,但又不局限于仅从经济性因素出发讨论财政问题,而是同时考虑到我国地方政府面对的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对其的影响。同时,本文遵照当前西方财政研究的主流分析框架,即采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作用下,由于地方对中央的迎合行为的存在,财政分权下的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本文的实证研究支持上述结论。通过构造地方对中央的迎合能力和迎合动机的指标,利用1995-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证实了一个省份的迎合动机和迎合能力越强,该省份的财政支出偏好将受到强化。而在我们的样本期内,这种扭曲促使地方政府把能明显迅速刺激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放在比那些不能短时间刺激经济增长但却是民众需要的公共支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本文的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存在“支出优序”,要扭转这一现象根本的不在于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经济激励,如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是要转变不恰当的政治激励,把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重新进行恰当的组合,使之与民众的福利相符。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1章引出我们的问题并对其意义和背景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第2章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必要的评价;第3章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法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法,分别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财政支出偏好问题;第4章采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第3章的结论;第5章总结全文、提出政策建议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