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志愿服务供给行为研究——基于对北京市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6h】

大学生志愿服务供给行为研究——基于对北京市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4 论文的逻辑分析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数理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访谈法

1.6 理论基础

1.6.1 第三部门理论

1.6.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6.3 强化理论

1.6.4 双因素理论

1.6.5 成就激励理论

1.7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7.1 研究的创新点

1.7.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文献回顾及述评

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2.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2.3 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3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3.1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的总体性描述

3.2 不同人口学变量特征下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

3.2.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

3.2.2 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

3.2.3 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

3.2.4 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

4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检验

4.1 样本的基本特征

4.2 大学生是否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检验

4.2.1 变量设置及数据说明

4.2.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3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的影响因素检验

4.3.1 变量设置及数据说明

4.3.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对于实证检验结果的原因解释

5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5.2.1 政府方面

5.2.2 高校方面

5.2.3 大学生自身方面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志愿服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努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把关怀带给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加强了人际交往与关怀,减少了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人的优秀份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供给行为将能够为政府、学校或有关志愿服务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
  本文在前人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及个案访谈法等,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核心的概念作出了界定,并实地调研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10所高校,对调研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Linear回归分析,发现目前影响大学生是否参与志愿服务以及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的因素主要包括学历、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和学习费用的主要来源、在过去一年,是否担任过班干部和学生会成员、家人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是否经常听说学校志愿服务协会举办的活动等;而性别、所就读高校的性质、独生子女情况、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与奖学金或学分是否挂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校或院系是否会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因素并没有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影响。本文最后一部分针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结合我国目前政府、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的现状,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借鉴,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更好地推动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