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偏差与重构——以R医院开展白血病患儿服务项目为例
【6h】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偏差与重构——以R医院开展白血病患儿服务项目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个案访谈:以R医院开展白血病患儿的服务项目为例

2.1 个案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白血病患儿的情绪状况和需求表现

2.3 服务计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务社会工作者对R医院白血病患儿的角色服务与重构

3.1 医务社会工作者对白血病患儿的角色服务实践

3.2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介入取得的成效

3.3 角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4 产生角色偏差的原因分析

3.5 角色重构的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R医院白血病患儿及家庭的访谈提纲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又不乏困惑的时代,人民在享受物质财富、迅捷、便利生活的同时,对医疗服务、精神需求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要求也同步增加,医务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的专业职业开始受到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尚不成熟,还处于起步阶段,岗位职能设置不清,角色服务存在偏差,医务社工面临更多的挑战,而辨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质性访谈的研究方法,以认知行为理论和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为支撑,以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偏差与重构为主要研究内容,借助 R医院6-12岁的白血病患儿开展的服务项目,分析医务社会工作者产生角色偏差的表现和原因,由此提出医务社工在特定服务领域下的角色重构模式。根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八阶段论”,7-12岁的儿童是学习技能,培养勤奋、自信的最佳年龄,对以后的角色行为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这一年龄段的白血病患儿,由于遭受突如其来的疾病导致内心恐惧、情绪反感,中断学习生活导致心理自卑,高昂天价的医药费导致家庭债台累累,因此医务社会工作者在这样的情境下,通过基础理论和个案资料相结合开展角色服务活动,解疑答惑,帮助并满足患儿及家庭的生活、心理和物质需求。但是在具体的角色服务实践过程中,从个体层面上讲,医务社工个人的素质有高低,专业水平能力有大小,访谈对象个体需求有差异;从社会医疗结构上看,各医院引进医务社工的层次不同,缺乏专业的方法技巧,同时医院内部岗位设置模糊不清等;从社会政策的角度考虑,在我国的顶层制度设计概念中,缺少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政策性支撑和制度性补充,所以医务社工不可能完全按照书本上的理论角色进行扮演,总会产生一定距离的角色偏差,影响服务效果。儿童在成长时期承担未知的风险,有患白血病的、有自闭症的、有孤儿、有遭遇家庭暴力的等等,不同的儿童群体有不同的需求,不能就理论上的医务社工角色泛泛而谈,应有其特殊针对性。因此本文研究最后从医务社工、患者家属、社会医疗机构、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多管齐下,完善医务社工制度,提出针对白血病患儿的可操作性的角色重构,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探索一套系统的、专业的角色服务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