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气象防灾减灾在科普中走进千家万户——关于提升厦门地区气象科普能力的思考

气象防灾减灾在科普中走进千家万户——关于提升厦门地区气象科普能力的思考

摘要

我国气象灾害频繁,每位公民都有可能遇到气象灾害。突发气象灾害无法避免,但公众只要有了足够的气象灾害意识,能够了解所遇到的气象灾害并正确应对,就能够将灾害的损失降低最低。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防灾自救的能力势在必行。厦门市气象局致力于气象科普工作,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蓬勃发展,气象科普服务不断丰富,已经形成了拥有厦门市青少年天文气象馆、穹幕电影院、气候变化展厅、海上明珠雷达塔楼等形式多样、展品比较齐全的科普场所。在大力推进科普教育基地过程中,厦门市气象局注重采取各种措施,多方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气象科普事业,促进了气象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索质开辟了新途径,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亮点,厦门市青少年天文气象馆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发挥气象科普基地科教功能作用,努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厦门市气象局重视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大力开展科普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充分利用气象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介的科普工作队伍。他们业务索质高、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为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既促进了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也树立了气象部门认真做好公共服务的良好形象。在强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厦门市气象局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开展科研协作、科技推广,努力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基层,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在用好用足气象科普基地品牌方面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成效。主动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单位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借助社会资源壮大气象科普力量。进一步对提升厦门气象科普能力的思考,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宣传和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权力和义务,构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激励机制,形成全民共防气象灾害的良好氛围。拓展工作平台,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整合公共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共同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宣传的生动局面。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和相关科学解释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紧紧围绕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努力创新气象科普的工作形式、内容、手段、运行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具有厦门特区特色的、水平一流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福扯安康、提升全社会防御自然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