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青岛两次低压前部型海雾过程对比分析

青岛两次低压前部型海雾过程对比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MTSAT-1R卫星资料和青岛垂直分辨率10m的探空数据、前散射能见度仪数据、风廓线仪风场数据、青岛近海船型浮标站数据,对2010年6月15~16日和2011年6月21~23日,青岛市区的两次影响严重的海雾过程进行了分析。两次海雾天气,地面附近一直处于气旋前部的偏南流场中。初期,低层的偏南风,将华南和黄海中南部充沛的水汽,向青岛输送。对流层低层的逆温层使得水汽在青岛的近地面聚集,引起能见度下降,形成大雾。在两次海雾天气中,青岛的海陆温差分别产生陆风效应和海风效应。其中,2010年6月15~16日的陆风效应,与天气系统的偏南风相互作用,造成风速的减小,并且在海岸线附近的倾向海区一侧,形成边界层复合线。陆地下垫面对大气有冷却作用,陆地能见度最差的时段,出现在陆地温度最低、冷却作用最明显的时段。2011年6月21日~23日的海风效应,与天气系统的偏南风相互作用,造成风速的增大,并且在海岸线附近的倾向陆地一侧,形成边界层复合线,陆地大雾维持时间长,雾顶高度高。下垫面的作用是加热,陆地温度达到最高后约6小时后,陆地能见度好转,大雾一度消失。2010年6月15~16日,大雾维持的主要机制是偏南风对水汽的输送、近地层逆温层的持续对水汽的聚集作用,和陆风效应造成的边界层复合线。2011年6月21日~23日,大雾维持的主要机制,在前期是偏南风对水汽的输送、近地层逆温层的持续对水汽的聚集作用,和海风效应造成的边界层复合线。但随着天气尺度辐合抬升作用的加强,840~1800米高度上,出现了一个切变,有利于有组织的中γ尺度涡旋在该高度上发展,而1920米以上的西南大风,限制了涡旋向上发展。涡旋对低层水汽的向上输送形成屏障,把大部分水汽阻止在840米以下,成为大雾维持的主要机制。中γ尺度涡旋消失后2小时左右,地面观测到降水,大雾消失。2010年6月15~16日,大雾过程结束的机制是北风引导的干冷空气引起的能见度好转。2011年6月21日~23日,大雾过程结束的机制是高低空一致的辐合抬升和偏南急流引起的降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