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北大西洋脊Logatchev热液区纳-微米金属硫化物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北大西洋脊Logatchev热液区纳-微米金属硫化物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摘要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以超基性岩为主的热液系统大部分沿慢速扩张的洋中脊展布,北大西洋脊Logatchev热液区是少数与超基性岩有关的海底热液系统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该热液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热液柱、热液流体、微生物群落及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本次通过研究Logatchev区纳—微米级硫化物的显微形貌、成分、结构特征,以及硫化物的共生组合和演化规律,揭示矿物微观形貌和成分特征对成矿环境的指示意义。根据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理论分析,认为北大西洋脊Logatchev热液区硫化物的形成包括热液期和沉积期,热液期包括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黄铁矿形成阶段,多金属硫化物形成阶段和硫化物次生蚀变阶段;沉积期可进一步划分出草莓状黄铁矿和胶状黄铁矿阶段。热液期黄铁矿最早形成,随热液温度逐渐升高,纤锌矿沉淀并主要呈树丛状集合体出现,后期与黄铜矿共生形成丛状集合体。自形闪锌矿形成,后期被黄铜矿交代形成镶边结构。热液温度继续升高,形成他形粒状的黄铜矿和闪锌矿,并交代早期黄铁矿,部分黄铜矿被他形的闪锌矿交代。温度降低时,部分黄铜矿中出溶星状闪锌矿。在硫化物次生蚀变阶段,前期形成的黄铜矿被斑铜矿、铜蓝等交代浸蚀,说明铜正价降低(由Cu2+→Cu2+与Cu+并存→Cu+),硫的负价降低(由单硫S2-→对硫[S-S]2-),指示了晚期阶段铜硫化物形成过程中,热液体系环境中局部硫逸度的升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