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六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行为强化技术在残疾患儿运动疗法中应用体会

行为强化技术在残疾患儿运动疗法中应用体会

摘要

脑瘫患儿由于运动障碍,姿势异常,言语障碍,视觉障碍和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从而会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因而导致心理上的异常发展。尤其是异常行为的出现,如固执、多动、冲动、社交退缩、强迫行为,注意力不集中,依从性差,有攻击行为,哭闹,甚至自残,还可表现为选择性缄默症,主要表现伴有焦虑、恐慌、害怕注视、担心受社会歧视和恐惧等.这些异常行为的存在,影响了患儿的康复训练的进行,不但影响了患儿的治疗效果,也常常会给患儿家长带来焦虑,甚至因此会放弃治疗。实际上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功能的恢复效果是非常直接有效的,但会有因患儿的行为问题的持续存在,妨碍了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最终丧失了最佳康复时机,留下了明显的异常姿势,因而带来了终生的遗憾。如果能使患儿在训练中积极配合,从被动听从指令到主动参与,那么对提高患儿康复训练的质量是非常有益的,这样既可以使康复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又可以减轻家长的各种负担.所以对患儿的异常行为进行矫正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帮助脑瘫患儿在康复训练中与治疗师配合,克服疼痛,恐惧,劳累等痛苦.使训练顺利进行。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这些严重的异常行为常可以通过行为干预加以控制甚至消除。强化手法在康复训练中发挥了的作用。行为强化是指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它就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是指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增加刺激强度的增加,导致了行为的增强。当患儿出现了我们所预期的行为时,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例如在立位平衡训练中,患儿会因无法控制立位姿势而产生恐惧,拒绝,躲避。笔者让患儿站于平衡板上,用双手扶着患儿骨盆两侧,通过对骨盆的推拉动作,来诱导患儿学会如何把身体的重心从左移到右,从前移到后。当患儿能够主动有意识的进行重心的转移的尝试时,我们及时的给予了正强化,强化物包括食物,他感兴趣的玩具,以及口头鼓励等。而当患儿能够控制骨盆双下肢产生交替动作,主动完成完成重心转移时,笔者引导患儿感受此时主动支配肢体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刺激物),并反复给予引导继续体验成功的感觉,患儿恐惧感逐渐消失。负强化是指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移去或者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了行为的增强。在患儿进行单侧负重训练时,由于较枯燥,患儿保持时间较短,那么在站立时,笔者允许患儿玩他最感兴趣的刺激物如拼图。当患儿无法保持正确姿势时,就将拼图撤去,他会马上调整好,然后将拼图还给他。如此反复,他为了玩上心爱的玩具,就将不断的调整身体以维持正确的单侧负重。有些患儿在刚开始训练时,由于恐惧,环境改变而哭闹,笔者与家长沟通后,在进行训练时,如果患儿哭闹,家长就离开他的视线。当他停止哭闹,家长就出现,如此反复,患儿逐渐停止哭闹,再辅以玩具吸引,语言安抚,使患儿逐渐适应并配合康复训练。 本文通过长期的康复训练工作,在矫正患儿异常行为中借助行为强化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效,通过行为强化,能够帮助患儿很快适应康复训练环境,建立依从性,从而保证了康复训练的及时有效的进行。但同时在使用行为强化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⑴行为的发生与强化的结果之间的间隔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及时有效否则结果对行为就没有效果了。⑵强化刺激和行为之间一定要有一致性。⑶强化刺激因人而异。⑷不良行为减少或停止时应及时给予关注和强化。⑸尽量减少消极负面的语言的使用。⑹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奖惩反应对于同样的行为,不能有时给予反应,而有时却没反应,或甚至给相反的反应。⑺指导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行为矫正的原理,配合消除患儿的问题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