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0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自然环境对古代低温铅釉的蚀变作用

自然环境对古代低温铅釉的蚀变作用

摘要

和铜、铁等普通金属相比,陶瓷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材料,它既耐高温,又抗氧化,对酸碱等物质的抗蚀能力也非常强,在古代窑址或窖藏中出土的陶瓷器,有的釉面仍旧光泽如新,看不出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但是也可举出很多例子表明,尽管陶瓷器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但在自然环境中,特别对埋在地下的文物来说,由于各种蚀变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千百年来的联合作用,陶瓷器的釉彩表面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蚀变现象,最为常见的如唐宋时期铅绿釉表面的银白色变质层(俗称银釉)、五代安徽骆冲窑青白瓷和南宋官窑的土蚀斑、建窑的曜变天目、重庆涂山窑少数酱色釉表面类似曜变天目的彩虹现象、铅釉和部分高温釉表面的蛤蜊光、明清釉上彩彩绘四周的光晕、唐三彩的蝉翼纹等等.上述种种蚀变现象的形成机理各不相同,本文作者拟在今后陆续开展一些工作,一方面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另一方面为了探索新的辨伪技术.20世纪80年代作者曾对银釉的断面显微结构和形成机理做过一些工作,断面显微结构表明,银釉具有类似云母的层状结构(显微照片见参考文献[1]),它是铅绿釉表面被含有腐蚀性物质的水溶液溶蚀,然后又反复地在釉面上发生沉积而形成的.在此以前,文物界对银釉的形成机理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接近荒谬.本文拟从化学组成和自然环境的角度进一步探讨银釉的形成机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