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进一步指出:'……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无怪医圣孙思邈将五行列入习医者必修的一课. 而另一方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观念,对中国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有学者认为,'五行,是中'/> 由五行学说的认知解释省思'阴平阳秘'——亦论'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梁茼-中文会议【掌桥科研】
首页> 中文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 >由五行学说的认知解释省思'阴平阳秘'——亦论'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

由五行学说的认知解释省思'阴平阳秘'——亦论'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

摘要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审证求因、辨证诊治思维的主要依归.<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经别>则进一步指出:"……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无怪医圣孙思邈将五行列入习医者必修的一课. 而另一方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观念,对中国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有学者认为,"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 `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五行,因为"中国古老文化的骨架,是固有的纯粹中国式的阴阳和五行."正因为五行学说深受传统文化浸淫,又作为领悟、理解中医学的枢机,所以历来备受学术界关注.关于五行的学术讨论此起彼伏,热闹非常;而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述更是汗牛充栋,层出不穷. 滥觞于西周后期的五行学说,建基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繁荣于秦汉以降.包罗万象的五行学说,在汉代已经渗透到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及社会政治理论等广阔领域域.以往不少学者聚焦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五行模型的"天人一体"观或五行网络在系统论和控制论中的意义,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但总体说来,讨论通常限于对五行学说的定性分析和论证,而定量研究和探讨却屈指可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