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 >褐头鸫(Turdus feae)巢址选择和活动区的初步研究

褐头鸫(Turdus feae)巢址选择和活动区的初步研究

摘要

褐头鸫(Turdus feae)是我国华北地区山地特有的繁殖鸟种,主要分布于吕梁山脉,太行山脉及燕山山脉海拔在1500-1900m以上的针阔混交林林缘。由于分布区狭窄,繁殖地面临着森林砍伐的威胁,其种群数量在减少,被IUCN列为"易危种(vulnerable)"。国内对于褐头鸫繁殖生态研究很少,巢址选择更是知之甚少,仅在《北京鸟类志》中对其巢位有记载。为此,我们于2005年5月至2006年8月对北京百花山及河北雾灵山的褐头鸫巢址选择和活动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rn 调查主要在5月底至8月进行,褐头鸫此时已进入育雏期。调查者通过鸣声对个体进行定位,结合观察寻找褐头鸫的巢址。当发现巢后。使用GPS对巢址进行定位并在巢树上进行标记。待7月中下旬至8月,雏鸟离巢后对巢址进行测量。测量的参数包括巢所在的海拔、巢树的种类,巢树的高度,巢址的高度,巢址上方的郁闭度。个体标记无线电发射器在6月下旬进行,采用雾网捕捉,将发射器安置在腰中部,利用三角定位法对标记个体进行定位。调查共发现褐头鸫的巢9个,其中百草畔7个,雾灵山2个。巢址位于海拔1730~1930m(平均1600.44m),巢树均为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巢树高度8~10m。巢址的平均高度为4.59m(3.9~7m),巢上方的郁闭度55%~75%,巢十分隐蔽,从树下方亦很难发现。标记1只褐头鸫雄性个体,获得有效活动位点242个,以使用90%调和平均值法计算其在繁殖期的活动区1.29~2.29ha,为同域分布的黄眉姬(翁鳥)(Ficedula narcissina elisae)的4~6倍(0.2~0.5ha)。活动区以巢树做中心,在繁殖后期面积增大。由于在6~7月多雨,其活动区及活动性在雨天或缩小。与北京鸟类志记载的褐头鸫巢址位于1.5~2m的灌木中相比,我们调查的巢址位于高大的华北落叶松近顶端。巢址高度的变化可能认为是褐头鸫繁殖的地区为近年来开发的旅游景点,巢区人为干扰较大,而这一海拔的华北落叶松为8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到现在已经成材,想比其他杂木林,乔冠层的郁闭度较高,有利于巢的隐蔽。在调查中还发现,褐头鸫的主要天敌为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和鸦科鸟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