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取向硅钢

取向硅钢

取向硅钢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2188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电工技术、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5篇、会议论文92篇、专利文献13588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材料导报、上海金属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2016互联网+与钢铁工业智能制造高峰论坛、2016国产高性能电工钢生产技术与应用研讨会、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等;取向硅钢的相关文献由2810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小龙、李国保、骆忠汉等。

取向硅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5 占比:2.67%

会议论文>

论文:92 占比:0.65%

专利文献>

论文:13588 占比:96.68%

总计:14055篇

取向硅钢—发文趋势图

取向硅钢

-研究学者

  • 郭小龙
  • 李国保
  • 骆忠汉
  • 胡守天
  • 王国栋
  • 张海利
  • 毛炯辉
  • 蒋奇武
  • 沈侃毅
  • 刘鹏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肖颖; 朱诚意; 刘玉龙; 高洋; 郭小龙; 李光强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未渗氮工序下,Nb含量对取向硅钢抑制剂析出行为、初次再结晶组织、织构演变以及成品板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含量分别为0.028%和0.050%的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试样中抑制剂类型均以Nb(C,N)为主,析出物数量密度依次为8.23×10^(5)、13.51×10^(5)个/mm^(2),析出物平均尺寸分别为44、35 nm;两种钢初次再结晶试样的平均晶粒尺寸相差不大,分别为11、12μm,主要织构类型均为{114}、{111}和{111}织构。当Nb含量由0.028%增至0.050%,钢中抑制剂数量密度增加、尺寸减小,初次再结晶组织均匀性变差,有利织构含量降低,经高温退火后,0.050%Nb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不完善,组织更细小,磁性能相对较差。
    • 杨建华
    • 摘要: 取向硅钢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软磁材料,主要用于输变电行业变压器的制造。取向硅钢因其生产工艺复杂、制造工艺要求严格、生产成本高、成品率低、核心技术保密,被誉为“特种钢中的艺术”,也是衡量国家特钢制造水平的标志。在节能环保和电力建设规模化的趋势下,国产取向硅钢存在巨大缺口,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开发和生产高性能冷轧取向硅钢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 摘要: 章华兵,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负责人、技术攻关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取向硅钢产品研发与质量改进工作,曾先后主持8项、参与50余项公司级科研项目,牵头1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在超低损耗取向硅钢产品开发、质量改进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发明了超低损耗取向硅钢技术新路径,相关技术实施后,已先后开发出18个牌号新产品,其中10个牌号全球首发,领先国际同行1至2个牌号,新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特高压及高能效输变电领域。
    • 王朝磊; 朱永章; 陆伟; 马正强
    • 摘要: 利用iba平台采集、分析二十辊轧机冷轧取向硅钢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然后利用数据分析、反馈等优势反哺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冷轧过程中采集的数据,在断带分析与预报、缺陷跟踪、板形和厚度在线与离线同步分析与预报、提高成材率和产能等指标方面,应用效果显著。
    • 林子博; 刘建辉; 吴忠旺; 李一鸣; 金自力
    • 摘要: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超大晶粒取向硅钢的高斯晶粒取向偏离角的X射线衍射测量方法,提出了将试探法和探测器扫描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同时获得准确的实际衍射角度和取向偏离角度,试样制备方式简单,对设备的要求低且测量结果准确。
    • 摘要: 为增强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2021年年底,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板材炼钢厂瞄准取向硅钢生产的核心工艺技术,加大攻关力度。取向硅钢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此前,我国取向硅钢长期依赖进口,因其对工艺控制水平要求极高,全球只有少数钢铁企业能够生产,国内能够生产的钢企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取向硅钢在国内市场长期供不应求。同时,能否生产出取向硅钢,还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钢铁企业制造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2022年1月10日,是板材炼钢厂值得铭记的一天。这一天,连铸作业区传来取向硅钢生产成功的好消息!据悉,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板材炼钢厂自主研发生产的取向硅钢有能力实现批量生产,经过轧制后将广泛用于生产大型变压器。
    • 沈侃毅; 穆怀晨; 马长松
    • 摘要: 近年来取向硅钢向着薄规格、低铁损方向发展,增加了后续产品剪切的难度。本文对薄规格取向硅钢剪切特点进行了分析,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宝钢取向硅钢EVI经验,对薄规格取向硅钢剪切常见缺陷进行了分析。
    • 闫江辉; 赵彦灵; 唐辉; 李洪鹏; 周德锋; 岳尔斌; 樊立峰
    •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了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的取向硅钢不同工序下的组织及织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铸坯经过热轧后,沿着厚度方向组织不均匀;一次冷轧并经脱碳退火后,组织由条状纤维状变成等轴状的初次再结晶晶粒,初次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为18.17μm,织构主要以α织构和γ织构为主;在二次冷轧后,晶粒再次被压缩,转变为纤维状,织构主要为γ织构;经过高温退火后,发生二次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晶粒尺寸达到厘米级,织构成分为单一且锋锐的Goss织构。
    • 宋红宇; 刘海涛; 王国栋
    • 摘要: 薄带连铸流程下取向硅钢粗大λ晶粒(〈100〉//ND,normal direction)的“遗传”会导致磁性能恶化.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取向硅钢的热轧孪生行为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凝固组织粗大的取向硅钢在650°C热轧时可产生大量{112}〈111〉形变孪晶,这与具有高层错能的硅钢在较高温度下难以孪生变形的传统认知不同.热轧过程中复杂的应力状态降低了变形孪晶的取向依赖性,由于具有更高的储存能,孪晶界/孪晶界及孪晶界/晶界交叉点成为再结晶形核的优先位置,大大提高了常化过程中的再结晶率,受沿孪晶界应变分布及孪晶间距离的限制,沿孪晶界形核的再结晶晶粒通常呈“饼状”,最终形成以细小且取向漫散的再结晶晶粒为主的常化组织,消除了初始凝固组织中有害的粗大λ晶粒.
    • 刘洋; 巩学海; 陈新; 韩钰; 杨富尧; 马光; 高洁
    • 摘要: 在电力电子装备的复杂运行工况下,不同类型取向硅钢表现出的磁特性不同。为了使设计人员在面对不同电力电子装备运行工况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不同类型取向硅钢进行选型,基于中频爱泼斯坦方圈测量装置实现了不同运行工况下0.10 mm超薄取向硅钢与0.23 mm普通厚度取向硅钢磁特性的测量,揭示了两种不同类型取向硅钢的磁特性变化规律。通过不同频率正弦磁化、PWM脉冲磁化及特殊的脉冲磁化工况下两种取向硅钢磁特性的对比,给出了不同运行工况下两种类型取向硅钢的选型建议,为电力电子装备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