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南秦岭

南秦岭

南秦岭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中国文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83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深部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暨深部找矿新技术新方法高级研讨会、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第七届全国矿床会议等;南秦岭的相关文献由8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兴科、韩珂、任涛等。

南秦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 占比:17.2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1383 占比:82.47%

总计:1677篇

南秦岭—发文趋势图

南秦岭

-研究学者

  • 杨兴科
  • 韩珂
  • 任涛
  • 刘凯
  • 王宗起
  • 高雅宁
  • 刘淑文
  • 杨宏宇
  • 薛春纪
  • 何虎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绍; 姜超; 刘涛
    • 摘要: 大岔沟钨多金属矿位于镇安西部钨矿集中区,周边已发现东阳钨矿、棋盘沟钨、核桃坪钨矿、新铺钼矿等。本次调查在大岔沟和画皮沟一带发现了WⅠ、WⅡ 两条钨矿带,矿体主要赋存于印支期石英二长岩外接触带大理岩中,受北西西向、北东向断裂控制,属于断控矽卡岩型矿床。综合研究表明,南秦岭大岔沟一带具有寻找钨多金属的巨大潜力。
    • 陈永康; 梁婷; 周义; 丁亮; 李聪; 李尚; 岑炬标; 张三龙
    • 摘要: 庙梁金矿床位于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的中心地带,为了查明庙梁金矿成矿流体特征、金的沉淀机制及矿床成因,对该矿床不同成矿阶段脉石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并与周边典型金矿床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矿床包裹体类型丰富,成矿早阶段主要为H_(2)O-NaCl型包裹体(Ⅱ型)、部分H_(2)O-CO_(2)型包裹体(Ⅲ型)和少量纯CO_(2)型包裹体(Ⅰ型);主成矿阶段主要为H_(2)O-NaCl型包裹体(Ⅱ型)和H_(2)O-CO_(2)型包裹体(Ⅲ型);成矿晚阶段主要为H_(2)O-NaCl型包裹体(Ⅱ型)。显微测温结果显示,从早阶段至晚阶段,流体性质由中高温、中等盐度、低密度、富CO_(2)流体向中低温、中低盐度、中等密度、贫CO_(2)流体演化。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包裹体气相成分除CO_(2)外,还含有一定量的CH_(4)和H_(2)S。综合研究认为在低氧逸度的还原环境下,金在流体中以Au(HS)_(2)^(-)络合物的形式迁移,流体在向上运移过程中,因温度、压力的降低而发生不混溶现象是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 徐林刚; 付雪瑞; 叶会寿; 郑伟; 陈勃; 方正龙
    • 摘要: 南秦岭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是我国主要的富钒层位,其中千家坪大型钒矿是典型代表。矿体主要赋存在水沟口组第一岩性段的碳硅质岩石中。为了探讨钒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南秦岭早寒武世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本文对水沟口组第一岩性段富钒碳硅质岩和上覆的第二岩性段泥质灰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第一岩性段碳硅质岩比第二岩性段泥质灰岩具有更高的Y/Ho比值,说明碳硅质岩主要为海水自生沉积形成的,而泥质灰岩的物质组成主要来自陆源碎屑。Eu/Eu^(*)与V含量不具备正相关关系,且Y/P_(2)O_(5)-Zr/Cr和Fe/Ti-Al/(Al+Fe+Mn)图解均显示钒矿主要是海水沉积形成的,热液作用对成矿元素的富集贡献很小。水沟口组样品Ce/Ce^(*)均为负异常,变化范围为0.26~0.96,第一岩性段钒矿石比第二岩性段泥质灰岩具有高Mo/Sc、V/Sc、V/Cr比值,低Th/U比值的特征,反映了早寒武世早期南秦岭为氧化-还原分层的古海洋结构,而晚期古海洋则全部被氧化。
    • 马晔; 王文波; 郑银龙; 赵金凤
    • 摘要: 湘河钒矿属黑色岩系变质沉积型钒矿,赋矿层位为寒武系下统水沟口组,赋矿岩性为构造破碎重晶石化硅化泥硅质板岩和炭硅质板岩。本次工作通过扫描电镜SEM/EDXS X衍射面扫描、电子探针能谱分析、物相分析等研究,认为该地区,钒主要与水白云母关系密切,其次是高岭石、胶状褐铁矿、金红石等,与石英、重晶石、钾长石、白云石、黄铁矿等关系不密切。钒没有独立矿物,云母类中的V_(2)O_(5)占有率为64.68%,氧化铁及粘土矿物中的V_(2)O_(5)占有率为32.34%,难溶矿物中的V_(2)O_(5)占有率为2.98%。对该矿床钒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为研究同类型钒矿床的成因及改进选矿工艺提供了依据支持。
    • 王晓虎; 郭涛; 李效壮; 廖华; 张文高; 赵新科; 贾凤仪; 曹林杰
    • 摘要: 烂木沟金矿位于陕西省旬阳县境内,产于南秦岭石泉-神河构造岩片中,受黑虎庙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文章通过烂木沟金矿区域成矿背景、地质特征及矿床地球化学分析,初步探讨了烂木沟金矿床成因。烂木沟地区地层中黄铁矿微量元素Co含量为67.60×10^(-6)~208.00×10^(-6),Ni含量108.00×10^(-6)~585.00×10^(-6),稀土元素总量2.16×10^(-6)~22.90×10^(-6),矿石黄铁矿中Co含量为317.00×10^(-6)~751.00×10^(-6),Ni含量82.80×10^(-6)~304.00×10^(-6),稀土元素总量4.04×10^(-6)~51.74×10^(-6),矿石黄铁矿中δ^(34) S值为9.9‰~12.9‰,均值11.27‰,矿石黄铁矿中铅同位素^(206)Pb/^(204)Pb值为18.560~20.206,^(207)Pb/^(204)Pb值为15.668~15.708,^(208)Pb/^(204)Pb值为38.257~38.860,地层黄铁矿中铅同位素^(206)Pb/^(204)Pb值为18.502~20.086,^(207)Pb/^(204)Pb值为15.644~15.788,^(208) Pb/^(204) Pb值为38.475~38.907,矿石中石英的δ^(18)_(OV-SMOW)值为13.5‰~15.9‰,均值为14.7‰,δD(V-SMOW)值为-77.8‰~-71.3‰,均值为-74.55‰,矿石中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202±12 Ma。结论认为烂木沟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层中火山岩夹层,成矿流体为多来源,主体为建造水改造后的变质水。烂木沟金矿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早侏罗世早期秦岭造山带碰撞后的伸展阶段,成矿流体充填于脆-韧性剪切带片理中,矿物沉淀富集,为造山型金矿。
    • 邵朵朵; 张望; 胡洋; 王居里; 张凯
    • 摘要: 宁陕-镇安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位处于南秦岭印支期褶皱带与燕山期北东向岩浆岩交汇部位,构造位置独特、岩浆活动频繁,孕育了类型丰富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东阳钨矿床位于胭脂坝岩体北东向分支的懒板凳岩体与石瓮子组、两岔口组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本文针对东阳钨矿床北东向伟晶岩型(长石石英脉型)钨矿体测得锆石U-Pb年龄为215.7±4.1Ma,指示其成矿时代为晚三叠世。暗示宁陕-镇安地区存在一次极为重要的印支晚期钨矿成矿事件,钨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区内印支晚期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 崔婷婷; 张凯; 王居里; 邵朵朵; 胡洋
    • 摘要: 懒板凳岩体属南秦岭五龙岩体群最东侧胭脂坝岩体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懒板凳岩体中部的金盆地区中细粒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中细粒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11.2±3.5 Ma,指示岩体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中细粒花岗岩SiO_(2)含量为73.63%~75.22%,属于富硅类型的花岗岩;Na_(2)O含量介于3.54%~4.37%之间,K_(2)O含量介于4.19%~6.47%之间,富钾(Na_(2)O/K_(2)O=0.55~1.04)和富碱(Na_(2)O+K_(2)O=8.56~10.01%)的特点,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弱过铝质岩石,显示具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属A_(2)型花岗岩。通过对金盆地区中细粒花岗岩精确成岩时代的限定,暗示懒板凳岩体内外接触带矽卡岩型、伟晶岩型钨矿床的形成与印支晚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 徐璐平; 朱卫平; 朱宏伟; 李皎皎; 王明; 郑祺方
    • 摘要: 物性参数是地球物理与地质之间的纽带,也是地球物理解释和推断反演合理性的关键。为系统掌握南秦岭安康汉中地区岩(矿)石物性特征,提高解释准确性,服务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本次工作深入南秦岭安康汉中腹地,野外实测岩石物性点458处,采集磁化率数据13740个、能谱数据458组,根据岩石地层年代及岩性对岩石物性进行分类统计。磁化率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古元古代基性及部分中性岩体在研究区内属于强磁性地质体,磁化率均值达4000×10^(-5)SI以上,其中辉长岩为最强;区内最主要的磁性地层为震旦系耀岭河组凝灰岩、古元古界西乡群,磁化率均值多接近1000×10^(-5)SI,高值者达2000×10^(-5)SI以上测量单位。经实验室测定,区内大多数磁性地质体以感磁为主,少数凝灰岩、辉长岩及含磁铁辉长岩具有较强的剩磁,在异常反演中必须加以考虑。能谱参数物性分析表明区内古生界和震旦系变质岩放射性较高,其中黑色岩石(含炭质)普遍放射性较高。通过庙坝村西和石泉县东南两处示例说明了磁、放物性参数在磁放资料解释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航空磁放信息与地质信息之间的连接,提高了解释可靠性。
    • 刘文文; 刘圣鑫; 周鼎; 朱金; 周豹; 刘雷; 袁航; 汤旋
    • 摘要: 南秦岭郧西地区发育一系列锑矿床(点)。以七岔沟锑矿点为例,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流体包裹体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浅析其成因。七岔沟锑矿点的矿体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脆性断裂破碎带中,矿石矿物为辉锑矿,其成矿主要经历石英—黄铁矿—闪锌矿阶段、石英—闪锌矿—辉锑矿阶段(主成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3个成矿阶段。该矿点主成矿阶段的石英流体包裹体以富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成矿流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70~310°C,盐度集中于1.0%~5.6%NaCleq,推测成矿深度为5.5~7.5 km,表明其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浅成流体体系。该矿点主成矿阶段的硫化物原位δ^(34 )S为7.4‰~10.4‰,与耀岭河组地层δ^(34)S相似,暗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成矿流体对耀岭河组岩石的萃取。综合分析认为,七岔沟锑矿点具造山型矿床特征,成因类型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
    • 薛玉山; 门文辉; 刘新伟
    • 摘要: 香沟-寺沟钨矿位于陕西省山阳县,是南秦岭地区新发现的金钨矿床之一。前人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地质特征总结和白钨矿年代学研究,但对于矿区内钨矿的流体成矿特征没有相关研究。本文选择主成矿阶段的白钨矿及共生方解石,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测温、C-H-O同位素和激光拉曼成分测试。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床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15.5°C~273.6°C,盐度为(0.33~22.01)%NaCl_(eqv),利用同位素矿物对,确定成矿温度约150°C。流体包裹体主要成分为H_(2)O。成矿期方解石δC V-PDB值为-0.80‰~1.4‰,成矿流体δ^(18) O_(V-SMOW)为2.09‰~9.56‰,δD_(V-SMOW)为-88.40‰~107.90‰。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成矿流体为低温岩浆热液体系并具有明显的天水混合特征,估算成矿深度约为2 km;流体的降温冷却和与天水混合可能是最终导致矿质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矿区钨矿体多以方解石-石英细脉型产出,是岩浆热液钨矿顶部的常见特征,矿区深部具有巨大找矿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