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功能菌

功能菌

功能菌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2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09080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广东省造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第六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等;功能菌的相关文献由934位作者贡献,包括廖昕琳、张杰、李冬等。

功能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09080 占比:99.99%

总计:1109176篇

功能菌—发文趋势图

功能菌

-研究学者

  • 廖昕琳
  • 张杰
  • 李冬
  • 赵焱
  • 唐玉明
  • 宋欣
  • 冯云
  • 刘学端
  • 刘涛
  • 巴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敖金成; 徐天养; 王加春; 郭智勇; 蒙刚; 沈燕金
    • 摘要: 应用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法分别研究了云南省3个典型植烟区高、中、低肥力水平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以期为烟田土壤改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固氮、解磷、解钾等功能菌数量随土壤肥力的降低呈线性下降趋势,其中细菌占总菌数的77.8%~80.9%;土壤脂肪酸FAs含量随土壤肥力水平下降呈明显的线性降低趋势(r=0.900,P<0.01);聚类分析表明,云南3个典型生态产区间土壤微生物区系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植烟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存在区域性,且随着土壤肥力的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稳定性也降低。
    • 黄晓曼; 李文卿; 陈顺辉; 蒋雨洲; 刘青丽; 李志宏; 张云贵; 郑朝元
    • 摘要: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通过烤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单一施用化肥(T1)、化肥+稻草还田(T2)和化肥+稻草还田+饼肥(T3)等3个处理对烟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的土壤真菌OTU个数(776个)高于T1和T3处理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该菌门下物种的相对丰度最高,T2和T3处理分别比T1处理增加了6.90%和15.04%;在3个处理间,烟田土壤真菌在门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在科、属水平上有提高优势种群丰度的趋势;T1处理烟田土壤的优势菌为圆盘菌纲(Orbiliomycete)及其纲下的真菌种群;长期化肥+稻草还田或增施饼肥可以减少梭孢壳属(Thielavia)等子囊菌门粪壳菌目的真菌数量;稻草还田还可以增加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真菌数量。因此,在长期有机肥化肥配施条件下,稻草还田与施用饼肥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或抑制土壤真菌的生长,以稻草还田为主的施肥技术能显著增加烟田土壤有益真菌的数量,改善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
    • 杜相林; 吴任之; 桑其明; 李燕; 杨娟; 韩国全
    • 摘要: 浓香型白酒是我国消费最大的酒种之一,其中功能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应用尤为重要,决定了浓香型白酒的香味和风格。从功能菌的作用及在浓香型白酒的窖泥、大曲、糟醅以及酯化液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生产中运用功能菌改善白酒质量和风味提供技改思路。
    • 高春娣; 韩颖璐; 程丽阳; 杨箫阳; 毕豪华; 欧家丽; 彭永臻
    • 摘要: 为探究温度冲击引起的污泥膨胀机理,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SBR工艺分别运行温度骤降系统和温度梯度降低系统,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温度变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整体变化,并对膨胀阶段优势丝状菌类型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温度骤降系统优势丝状菌为微丝菌(Microthrixparvicella),SVI值升高至291mL/g以上,温度梯度降低系统优势丝状菌为Eikelboom Type 0092型丝状菌,SVI值稳定维持在250mL/g,因此Eikelboom Type 0092型丝状菌适宜在温度冲击环境中生长繁殖.温度冲击方式不同导致菌群组成具有差异性,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均值为39.3%,其占比在不同阶段变化较小.两个系统在污泥膨胀阶段Actinobacteria和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占比不同.各样本中与去除有机物相关微生物菌群丰度均值为13.6%,Nitrospira其相对丰度均值为2.48%,占NOB总含量80%以上.温度梯度降低系统发生的Eikelboom Type 0092型丝状菌型污泥微膨胀,其出水水质没有发生严重恶化,COD和NH_(4)^(+)-N的去除效果均高于温度骤降系统.
    • 徐敬征; 张顺和; 郝小格; 卢小明; 杜铁龙; 唐帅; 俎晓明; 李建军
    • 摘要: 从优质老窖泥中筛选出纯种己酸菌、丙酸菌、丁酸菌扩大培养成纯种菌液,配合优质老窖中培养的复合菌液,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优化组合为己酸菌液30%,丙酸菌液30%,丁酸菌液20%,优质窖泥培菌液40%,最佳培养时间为11d,最大产己酸量为4.2g/L。通过连续三排应用于普通窖池,使得窖泥中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所产原酒中酯类比例更加协调。
    • 高春娣; 张娜; 韩徽; 任浩; 侯春艳; 李悦; 王传德
    • 摘要: 为探究碳源对膨胀污泥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淀粉和乙酸钠2种不同碳源进行人工配水并成功诱发丝状菌污泥膨胀.实验结果表明,尽管不同的碳源类型会使污泥产生不同的沉降性能变化,却不会影响其对污染物的整体处理效果.膨胀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系统内微生物丰度、均一性、多样性和丰富度的下降,还会使不同门类下不同功能的微生物菌群及相关菌属的相对丰度产生不同变化.所有泥样中相对丰度最大的门类均为Proteobacteria,且以淀粉为碳源的废水环境更有利于该门类微生物的生长.在不同特定菌群中,除磷菌群的相对丰度受2种碳源影响最大,而在相关菌属中,作为优势丝状菌的Thiothrix和Haliscomenobacter的相对丰度在2种碳源下均随污泥膨胀的发生而升高,Tetrasphaera则与之相反;以Nitrosomonas为代表的5种脱氮菌属的相对丰度随膨胀的发生而升高,以Nitrospira为代表的7种脱氮菌属及以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和Candidatus Competibacter为代表的5种除磷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则与其相反.此外,淀粉进水下发生的污泥膨胀使反应器内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减少了251,是乙酸钠进水下减少数量的5倍多,表明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大于乙酸钠.
    • 郭江枫; 邢志林; 王永琼; 曹昆; 张学炼; 苟芳; 石云椿; 刘莉莎; 赵天涛
    • 摘要: 基于污染场地,筛选了一株可降解氯苯(CB)的微生物,经鉴定该菌株属于粘质沙雷氏菌属(Serratia marcescans),命名为Serratia marcescans TF-1.同化降解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在有氧的条件下以CB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菌体平均增长速率为0.0063~0.022gcell/(molCB·h),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为0.015~0.42h-1,CB降解速率(VCB)为1.35~4.47mol/(gcell·h),菌株对CB最高耐受浓度高于200mg/L.共代谢降解结果显示,TF-1可以琥珀酸钠和柠檬酸钠为底物共代谢降解CB;氯苯浓度(cCB)<80mg/L时,μmax(柠檬酸钠)(0.21 ~0.87h-1)>μmax(琥珀酸钠)(0.20..~0.81 h-1),VcB(柠檬酸钠)(0.15~0.47moⅣ(gcell·h)<VB(琥珀酸钠)(0.17~0.48mol/(gcell·h));ccB>80mg/L时,μmax(柠檬酸钠)(0.086~0.21h-1)<μmax(琥珀酸钠)(0.17~0.25h-1),VCB(柠檬酸钠)(0.61~1.11 mol/(gcell·h))> VCB(琥珀酸纳)(0.56~0.95mol/(gcell· h)),表明共代谢降解过程中,CB浓度,底物种类是调控污染降解的重要因素.最后考察了温度、pH值和接种量对TF-1降解CB的影响,结果发现,该菌株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5°C,最适温度为30°C;适宜生长pH值为5~9,最适pH值为7;最适接种量为5%.与现有菌株比较发现TF-1的温度和pH值适用范围更广,降解能力更强,污染物耐受浓度更高,既能同化又能共代谢降解CB,在贫营养和富营养污染场地中应用潜力更大.本研究可为原位CB污染场地修复提供有效的生物资源.
    • 魏云
    • 摘要: 利用选取优质老窖泥分离出菌种,并培养出菌液.然后利用培养的菌液和精选优质老窖泥一起进行接种,有利于新配制的窖泥中微生物种群与老窖泥中保持一致,以保证生产酿造白酒风格与原先一致;在人工窖泥中添加泥炭土不仅为窖泥的功能菌提供了营养物质,而且起到了保水的作用;连续8个排次窖泥中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说明了窖泥中的己酸菌、甲烷菌等功能菌不断训化、富集,代谢旺盛;窖泥中己酸的含量也是窖泥老熟的重要指标.
    • 王朝朝; 高鹏; 闫立娜; 殷耀兵; 张欢; 武新娟; 殷春雨; 马骏; 李思敏
    • 摘要: 采用微氧升流式膜生物反应器(UMSB-MBR)启动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SNAD)工艺,拟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实现工艺启动过程分析及其优化过程预测.结果 表明:反应器历经厌氧氨氧化和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后,通过引入有机碳源(C/N比为0.5)启动SNAD工艺(总氮去除率可达87.66%),并运用ASM1模型及实验数据成功建立SNAD工艺启动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发现,氮负荷(NLR)的增大(由0.24~1.88kg/(m3·d)),适宜的溶解氧(DO)浓度(0.2~0.4mg/L)均有利于SNAD工艺的快速启动;通过模型预测发现,随着C/N比(由0.5~3.0)增大,反硝化菌(DNB)对厌氧氨氧化菌(AnAOB)活性的抑制程度不断增强造成脱氮主要途径由厌氧氨氧化向异养反硝化过程转化,综合考虑C/N比为1.5时SNAD工艺效能和微生物菌群配置处于最佳状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