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涡

冷涡

冷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38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08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江苏省颗粒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等;冷涡的相关文献由905位作者贡献,包括谌芸、朱官忠、李国强等。

冷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 占比:68.38%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3.86%

专利文献>

论文:108 占比:27.76%

总计:389篇

冷涡—发文趋势图

冷涡

-研究学者

  • 谌芸
  • 朱官忠
  • 李国强
  • 李宗全
  • 牛夕莹
  • 林枫
  • 毛冬岩
  • 刘言明
  • 孙力
  • 姚照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鹏程; 张可欣; 卜庆雷
    • 摘要: 该文利用鲁中地区2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02—2019年5~8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冷涡背景下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冷涡的关系。结果表明:(1)鲁中地区短时强降水日数和站次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中西部山区,低值区分布在海拔较低且为平地的鲁中东部。(2)34.6%的短时强降水日发生在冷涡背景下,鲁中地区短时强降水日数和站次在7月份最多,5月份最少;6月份冷涡作用最为显著;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次集中在16时~次日02时。(3)鲁中地区以出现1~2个站的局地短时强降水为主;短时强降水以20~30 mm雨强为最多,7月份雨强超过50 mm的站次最多。(4)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冷涡中心多分布在115°E~137.5°E、47.5°N~55°N的矩形范围内,大范围短时强降水对应的冷涡中心分布范围最小;冷涡越强,短时强降水范围越大。
    • 才奎志; 姚秀萍; 孙晓巍; 程攀
    • 摘要: 为了研究冷涡与辽宁龙卷的关系,揭示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发生的特征,利用1951-2020年辽宁省龙卷观测和灾情数据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收集整理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个例,对比冷涡背景下EF2-4级(EF2+)和EF0-1级(EF1-)龙卷物理量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主要出现在辽宁沿海地区和中部、北部平原。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主要发生在冷涡东南和西南象限,易出现在冷涡增强阶段。龙卷与冷涡中心平均距离近900 km,冷涡越强,龙卷出现位置离冷涡中心越远,反之越近。(2)1951-2020年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个数接近总样本的50%,龙卷个数与冷涡日数呈正相关;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发生位置与冷涡中心的距离具有明显的月变化,8月距离达到最近。(3)对比冷涡背景下EF2-4级(EF2+)和EF0-1级(EF1-)龙卷,EF2+龙卷比EF1-龙卷大气热力和动力学环境参数的强度分别高出40%和65%以上。对比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和热带气旋龙卷发现,冷涡龙卷的对流有效位能是热带气旋龙卷的3倍左右,但风暴相对螺旋度只有热带气旋龙卷的1/2。(4)能量螺旋度和龙卷参数可区分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等级,远低于美国龙卷综合参数阈值。可见,冷涡强度、位置和辽宁龙卷的产生关系密切,冷涡背景下EF2+龙卷物理量参数明显大于EF1-龙卷,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与热带气旋龙卷的热力、动力学环境参数有较大差异,调整能量螺旋度和龙卷参数阈值标准,可以提高冷涡背景下辽宁强龙卷发生的命中率。
    • 张玉; 王程昱
    • 摘要: 利用地面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和EC1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28日桃仙机场冰雹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冷涡后部冷空气入侵所引起,中低层辅合线为触发机制,零度线的突然降低为冰雹标志,EC的1小时再分析数据能更好地对天气进行分析诊断。
    • 李新新; 商建; 于国强
    • 摘要: 通过对近10年冷涡背景下江苏省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极端短时强降水频次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主要发生在6~8月,其中午后至傍晚时段内发生次数最多,后半夜至中午时段少发;空间分布上有多个高值中心,最大位于连云港到盐城北部,其次沿江和沿淮一线也是短时强降水的多发区。南涡、中间涡和北涡都能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但以中间涡和北涡为主。南涡下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的南或东南方向,中间涡和北涡下降水发生在冷涡的西南、南或东南。冷涡各个阶段都可产生短时强降水,其中发展和成熟阶段的强降水频次占总数的62.8%。冷涡对江淮地区强对流的影响,主要是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引导冷空气南下,而低层偏南气流向影响区输送暖湿气流,高空干侵入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之上,较强的位势不稳定导致雷暴、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 李倩文; 李思然; 宋晓君; 吴梅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NCEP再分析、区域自动站等资料对2020年5月16日—18日兴安盟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降水大值区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相对应的,兴安盟中部地区有一致的上升运动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强的动力条件,另外,持续的水汽输送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 李吉; 谌芸; 肖天贵; 朱克云
    •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东北地区冷涡背景下飑线的统计特征,识别出24个东北地区冷涡背景下的飑线过程,并利用动态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飑线过程的时空分布、移动特征、形成和消散方式及其与冷涡的关系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飑线过程南多北少,与平原-山区交界线的走向一致呈东北-西南向分布。飑线均位于冷涡的南侧,飑线不同时期差异不大。在冷涡发展增强和成熟阶段形成的飑线较多,而且在冷涡的减弱消亡阶段也有多条飑线产生。(2)飑线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多在午后至凌晨生成,上午最少。70.8%的飑线生命史为3~5 h。最大雷达回波强度在50~60 dBZ。(3)飑线多为从东到东南向直线型移动,中心平均移动速度为14.1 m/s。(4)飑线的形成方式以断续线型(BL)最多,消散方式以倒虚线型(RBL)最多。
    • 任丽; 杨艳敏
    • 摘要: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及0.25°×0.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1月8-9日发生在黑龙江省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在向北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移入黑龙江省后发展到锢囚阶段,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先后受暖锋和锢囚锋影响出现强降水;锋面附近有变压风辐合,造成低层辐合加强,导致强降水的出现;暖锋锋生降水过程中,低层出现湿对称不稳定,中高层大气稳定度减小,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发展;锢囚锋与暖锋相比,低层大气更加稳定,中高层大气稳定度更小;强降水区处于低空急流左前侧的强辐合区及北支高空急流右后侧和南支高空急流左前侧的强辐散区;中低层的水汽辐合区与强上升运动相重叠的区域即为强降水区。强降水期间有偏东急流和偏南急流两条水汽输送路径,两支低空急流合并后由强降水区的东边界输入强降水区;强降水期间,东边界的水汽输送是产生降水的关键,占水汽输入总量的75.68%。
    • 吴姗姗; 龚䶮; 傅娜; 俞宏耀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4月12日一次海上冷涡引起的华东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并重点探讨风力在舟山沿海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横槽转竖过程中黄海上空的冷涡南压至35°N,发生强对流的华东地区位于冷涡西南方向,T_(850)-T_(500)中心值超过30°C对本次预报具有指示意义。与14时相比,20时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均维持或增强。强对流系统经过时出现了冷池,气压涌升所形成的雷暴高压和强气压梯度有利于产生地面极端大风。地面极端大风还与动量下传有关,加上海洋的光滑下垫面和岛屿之间的狭管效应,导致风力在舟山地区增强并普遍比浙北内陆大1~2级。
    • 马利柱
    • 摘要: 造成这场降水的寒潮天气的冷空气源地在新地岛以西洋面生成,影响东北的路径为偏西路径。500hPa冷涡强度呈负距平,较历年异常偏强。加上地面气旋爆发性发展,暖湿气流维持以及湿层较高,冷暖空气在延吉上空剧烈交汇,不稳能量加大,本场还出现高架雷暴。
    • 李新新; 商建; 于国强
    • 摘要: 本研究利用双偏振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7月6日和2021年4月30日江淮地区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冰雹均发生在高空冷涡加深南下的环流形势下,上冷下暖的温度差动平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在冰雹区积聚,形成了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强对流由地面辐合线触发。②强的垂直风切变使对流加强和维持,合适的0°C和-20°C层高度提供了冰雹形成的必要条件。③超级单体降雹具有“三体散射”和“钩状回波”特征,反射率因子核心达65 dBZ以上,垂直方向可见低层弱回波区和中高层回波悬垂。④强反射率因子、低差分反射率因子和较低相关系数可指示冰雹,并与差分相移率出现缺值相互印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