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害

冷害

冷害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157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植物保护、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8篇;相关期刊359种,包括中国农业气象、北方园艺、中国果业信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0全国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及贮运新技术研讨会、2005年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暨学术讨论会等;冷害的相关文献由257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清、张敏、张昭其等。

冷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1 占比:89.1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69%

专利文献>

论文:118 占比:10.20%

总计:1157篇

冷害—发文趋势图

冷害

-研究学者

  • 王清
  • 张敏
  • 张昭其
  • 郑永华
  • 高丽朴
  • 左进华
  • 金鹏
  • 王立志
  • 饶景萍
  • 冯双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郭世博; 张方亮; 张镇涛; 周丽涛; 赵锦; 杨晓光
    • 摘要: 【目的】大豆是主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区域限制大豆高产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可为东北三省大豆合理布局、防灾避灾以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19年(时段Ⅱ)两个时段,利用调参验证后的DSSAT-CROPGRO-Soybean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大豆潜在种植区各站点气候生产潜力,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大豆冷害和干旱指标,明确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冷害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统计方法,明确限制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结果】(1)与1961—1980年(时段Ⅰ)相比,1981—2019年(时段Ⅱ)大豆潜在种植区增加2.81×106 hm2,占研究区域总土地面积的3.57%;(2)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稳产区面积占比减少,其中高产稳产区面积占潜在种植区内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7.67%减少到17.11%,高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3.54%增加到15.13%,低产稳产区占比由34.98%增加到38.17%,低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8.58%减小到18.49%;(3)研究时段内,大豆生长季冷害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产稳产和高产不稳产区冷害特别是严重冷害发生频次高于低产稳产区以及低产不稳产区;大豆生长季轻旱和中旱发生频次增加,重旱发生频次减小;(4)大豆产量变化与冷害发生频次呈负相关关系,产量变异性的变化与冷害和干旱发生频次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潜在种植区呈北移西扩趋势,可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高产不稳产和低产稳产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区和低产不稳产区面积减少;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不同,低产区较高产区总体低温冷害发生频次高,不稳产区较稳产区干旱发生频次高。但在高产稳产性变化区域,冷害发生频次下降,干旱发生频次上升。总体而言冷害是大豆高产性的主要限制因子,冷害和干旱是大豆产量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
    • 戈永慧; 宋进; 潘磊庆; 屠康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检测猕猴桃冷害的方法,实现猕猴桃冷害的无损甄别。[方法]以‘红阳’猕猴桃为材料,通过分析其400~1000 nm和1000~2000 nm波段下的光谱,比较不同预处理下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选出正确率较高的模型,对该方法构建全波段和特征波段光谱信息的模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不同冷害等级的猕猴桃样本可以区分,但相邻等级猕猴桃样本间存在少量重叠。自动标准化(Autoscale)为最佳预处理方式,基于Autoscale建立的SVM模型相对于其他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在400~1000 nm波长范围,连续投影算法(SPA)选择特征波长相对于全波长的模型更优,建模集、预测集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4.2%,在1000~2000 nm波长范围,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选择特征波长比全波长模型效果更好,建模集、预测集正确率分别为92.3%和86.5%。[结论]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快速地预测猕猴桃冷害程度,该技术为猕猴桃的流通、销售提供了理论依据。
    • 赵韩栋; 秦畅; 郭风军; 范新光; 傅茂润; 陈庆敏
    • 摘要: 皇冠梨果实采后低温贮藏易发生果皮褐变现象。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分别选择质量分数为0.25%,0.5%,1%的壳寡糖水溶液对果实进行贮前浸泡处理,观测各浓度壳寡糖处理对果皮褐变、活性氧代谢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壳寡糖处理可以显著抑制果皮褐变的发生,尤其是用0.5%壳寡糖处理使褐变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下降了89%和32%。果皮中多酚氧化酶、脂氧合酶活性的上升,使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在0.5%壳寡糖组中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对于其它组别,0.5%壳寡糖处理使果皮中总酚、抗坏血酸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降低了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积累。虽然壳寡糖处理可使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硬度等品质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作用有限。结论:用0.5%壳寡糖溶液处理贮前皇冠梨果实,可有效降低低温下果皮褐变病症的发生,并能较好地保持果实贮藏品质。
    • 胡均如; 张敏; 盖晓阳; 李佳乐; 凌玉; 郑凯; 方佳琪; 贾淼; 李奇勋
    • 摘要: 为探讨热水处理后黄瓜果实在非低温贮藏环境放置期间果体温度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该试验将热水处理(40°C、20 min)后的黄瓜果实在非低温贮藏环境[20°C,相对湿度(55±5)%]中放置不同时间(0、1、2、4、8 h),并同时测定其果体温度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热水处理后0 h黄瓜果体温度高达36.5°C,随后的0~1 h黄瓜果体温度急剧下降,1~2 h果体温度缓慢下降,2~8 h黄瓜果体温度下降并持续稳定在环境温度;同时,热水处理后在非低温贮藏环境中放置2~4 h黄瓜果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的含量显著提高,而具有细胞毒性的H;O;和·O;的含量则被显著抑制。此外,热水处理后放置2 h再进入低温贮藏环境的黄瓜果实在贮藏期间显示出低的冷害指数。因此,热水处理后应将黄瓜果实于室温下放置2 h左右,使黄瓜果实机体得以自我调节、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得以提高。
    • 王锋; 赵旗峰; 张晓萍; 杨青珍
    • 摘要: 为探究涂膜处理对黄瓜冷藏期间冷害的影响,对壳聚糖-纳米ZnO、褪黑素及壳聚糖-纳米ZnO-褪黑素复合涂膜处理黄瓜的冷害指数、冷害率、失重率、腐烂率、呼吸速率、硬度、抗坏血酸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生成速率、H_(2)O_(2)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进行定期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ZnO、褪黑素及壳聚糖-纳米ZnO-褪黑素复合涂膜有效降低冷藏黄瓜冷害指数和冷害率,保持较低的失重率和腐烂率,延缓呼吸速率上升,并显著抑制硬度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保持较高的SOD、APX、CAT和GR活性,显著降低·O_(2)^(-)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抑制MDA积累和细胞膜相对透性上升。这些结果表明,3种处理均可减轻黄瓜冷害,延长其贮藏期,其中以壳聚糖-纳米ZnO-褪黑素复合涂膜处理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为减轻黄瓜冷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周洲(摘译)
    • 摘要: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2.111138),来自泰国清迈大学理学院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外源海藻糖对Kim Ju番石榴可溶性糖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以及对果实的膜稳定性和冷害的影响。可溶性糖的变化有助于能量代谢和膜稳定性,与采后果实的冷害有关。成熟的番石榴果实用0(对照)、50、100、200和400 mM海藻糖处理,并在8°C下贮藏14天,然后在25°C下贮藏4天。
    • 李祎君; 吕厚荃
    • 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的农业气象灾害呈现出多发和频发的态势,为了解这种变化对当地春玉米生产的影响,本文引入通径分析法,探讨该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春玉米产量的直接影响或协同影响及其程度,进而在实际生产中更好的趋利避害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结果发现,农业气象灾害可以解释50%左右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的波动,且影响春玉米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已经从过去的冷害转变为干旱;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影响春玉米生产的主要因子由热量条件转换为水分条件,干旱已成为威胁春玉米产量的首要灾害。分省来看,影响辽宁春玉米产量的农业气象灾害,按照影响程度排序为干旱、洪涝和风灾;影响吉林春玉米产量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和洪涝;影响黑龙江春玉米产量的农业气象灾害,按照影响程度排序为干旱、洪涝和风灾。由此可见,东北三省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影响其玉米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也有所差异,黑龙江除风雹灾害影响大于其他两省外,水旱灾害的影响均弱于辽吉,风雹灾害局地性强,影响范围有限,因而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远不及水旱灾害,黑龙江玉米生产稳定性较高,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对东北地区在具体研究中不能一概而论。
    • 何欢; 刘昭雪; 张亚琳; 张欢欢; 芦玉佳; 朱璇
    • 摘要: 为探究褪黑素处理对杏果实采后冷害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赛买提’杏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50、100、200μmol/L)的褪黑素进行减压渗透处理(0.05 MPa保持2 min,后恢复常压继续浸泡8 min),以蒸馏水处理作对照,处理后的杏果实置于温度(0±1)°C、相对湿度90%~95%冷库贮藏。定期统计杏果实冷害发病率和冷害指数,测定杏果实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细胞膜渗透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产生速率、H_(2)O_(2)含量及抗氧化相关酶活力。结果表明,采后褪黑素处理显著降低杏果实冷害发病率和冷害指数(P<0.05),其中100μmol/L褪黑素减轻冷害的效果最佳;此外,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处理能提高杏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从而抑制杏果实中O_(2)^(-)·和H_(2)O_(2)的积累,降低膜脂过氧化,维持膜的完整性。说明外源褪黑素处理减轻杏果实冷害与其调控ROS代谢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褪黑素在控制采后杏果实冷害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 安路明; 李学文; 潘俨; 徐斌; 孟新涛; 张婷
    • 摘要: 【目的】研究外源腐胺(Putrescine,Put)处理对黄皮甜瓜冷害的控制效果,筛选适宜的外源腐胺处理浓度,为生产中甜瓜果实采后冷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皮甜瓜新密3号为试材,分别用0、1.0、1.5和2.0 mmol/L 4个不同浓度外源Put处理后,置于5°C、相对湿度75%~80%条件下贮藏,定期统计黄皮甜瓜果实冷害指数,测定果实失重率、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和细胞膜透性等指标。【结果】2 mmol/L外源腐胺可显著控制黄皮甜瓜采后冷害发生,维持其果实硬度,延缓色泽变化,抑制细胞膜透性的增加,使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和抗坏血酸(VC)含量保持较高的水平。【结论】2 mmol/L外源腐胺处理可有效控制黄皮甜瓜果实采后冷害的发生。
    • 摘要: 冷害一般是指温度尚未达到冰点,低温引起蔬菜生理失常的表现。蔬菜受冷害的症状主要有:1.叶片下垂。夜温在10°C以下时,蔬菜植株就会出现叶片下垂,叶片周缘起皱纹。低温下发育的叶子缺刻深,叶身长,叶色深,生长缓慢。2.黄化。植株生长缓慢,叶片的颜色普遍变浅、变黄。这种冷害往往是由于植株遭受持续低温、寡照,光合作用变弱,整体缺乏营养所致,因其症状与缺氮有些相似,常被误认为缺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