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7005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灾害学、陕西气象、沙漠与绿洲气象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等;冰雹灾害的相关文献由65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静爱、赵金涛、于成龙等。

冰雹灾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3.69%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7005 占比:95.75%

总计:7316篇

冰雹灾害—发文趋势图

冰雹灾害

-研究学者

  • 王静爱
  • 赵金涛
  • 于成龙
  • 刘丹
  • 尹圆圆
  • 岳耀杰
  • 张永红
  • 张贵华
  • 方丽娟
  • 殷世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小燕
    • 摘要: 甘肃省泾川县现有果园面积35万亩,其中苹果园26万亩。2015年以来,泾川县建设了以鼎慧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一批现代矮化密植果园,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针对近年来冰雹灾害频发现状,就这些现代矮化密植苹果园搭建防雹网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应对建议。1矮化密植苹果园防雹网发展现状泾川县发展矮化密植苹果园0.9万亩,占全县苹果面积的3.5%,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
    • 刘新强; 热孜亚·克比尔; 卡德亚·托乎提; 王拥政
    • 摘要: 冰雹是常见的气象灾害,可不同程度地危害农作物,给农户带来一定损失,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干预,利于将农户的损失降到最小。基于此,针对阿克苏地区冰雹灾害对农业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人工防雹对策,以供参考。
    • 韦宏江; 黄群玲; 黄玉信; 骆炳兰
    • 摘要: 冰雹是局地性强,且季节性显著的灾害性天气。在出现冰雹的过程中,对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行业的危害较大,尤其是对农业生产损害最大。冰雹主要出现在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内,在受到大气环流影响的同时,与降雹区域的大气稳定性、地貌地形等因素有关。以2021年5月8—9日出现在凌云县的特大冰雹灾害为例,重点分析了此次冰雹过程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冰雹防灾减灾措施,以降低冰雹天气造成的危害。
    • 摘要: 1冰雹灾害及防御措施冰雹简称雹,是固体降水的一种,通常在发展强烈的对流云中形成,有极大的破坏性。贵州全年各季都有冰雹天气发生,降雹日数以春季最多,冬季次之。冰雹的特征:(1)局地性强,每次冰雹的影响范围一般长约数百米到十多千米,俗话说雹打一条线。(2)时间短,一次降雹时间一般只有2~10 min,少数在30 min以上。(3)受地形影响显著,山区地形越复杂,越容易发生冰雹。
    • 葛友荣; 才让罗加; 许显辉; 徐天彪
    • 摘要: 通过对1986年~2020年期间降雹序列统计分析表明,青海省杂多县冰雹日数、冰雹灾害次数随年份推移呈现振荡减少的趋势;一年中冰雹出现在4月~10月,其中6月~9月为冰雹高发期,冰雹灾害同时也主要出现在4月~10月,其中5月、6月和9月为冰雹灾害高发期。杂多县冰雹的日变化非常明显,降雹主要发生在13时~20时,主要集中在15时~19时。从1986年~2020年杂多县冰雹最长持续时间年际变化分布特征可以看出,降雹持续时间整体上随年份推移呈显著减小的趋势;1986年~2020年杂多县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为7.5 min,总体呈减小趋势。
    • 仇莉; 王凌军; 郑小阳; 蒋小莉
    • 摘要: 利用延安市2011—2020年13个国家气象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各县区防雹作业点收集的冰雹资料,对延安市冰雹时空分布及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市2011—2020年每年均有冰雹出现,年均冰雹日23.2 d;冰雹主要出现在6—8月,占总冰雹日数的75%,7月最多;15—18时为一日中出现冰雹的高峰时段;冰雹直径主要在10 mm以下,最大冰雹直径为60 mm;冰雹落区离散性强,单个冰雹日主要以影响1~2个县区为主,占总冰雹日数的63%。1日内影响范围涉及11个县区的仅有1次;冰雹日以出现1 d为主,2016年连续11 d出现冰雹天气过程,期间有10 d造成雹灾,属历史罕见。宝塔区、黄龙县、洛川县、富县、延长县、宜川县为冰雹多发地带,也是雹灾多发区。全市冰雹成灾率为50.0%;4—10月均有冰雹灾害发生,9月成灾率最高;10 a间因冰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30余亿元。
    • 王菲; 方夏馨; 潘娅婷
    • 摘要: 利用昆明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MICAPS天气形势资料,对2018年7月22日和7月23日发生在昆明市寻甸县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及人工防雹作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日与23日地面辐合线生成的时间和地点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吻合,易发生强对流天气;CAPE值、BLI和LI、SI等环境参数表明23日的不稳定能量蓄积更强,结合垂直风场条件,比22日更有利于冰雹的产生;产生冰雹灾害的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最大强度超过55 dBZ,回波顶高超过14 km,大于50 dBZ的强中心达到7 km左右,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上呈现强回波中心高悬、低层弱回波区、前悬垂回波特征;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时需重点关注雷达回波指标及演变特征,在云体初生阶段和发展阶段开始追踪回波发展趋势,回波强度达40 dBZ、回波顶高8 km左右、强中心高度4 km可判定为达到作业条件,及时申请防雹作业、连续加密作业,可有效地抑制回波增长。
    • 赵菲; 王清敏; 董芳; 王磊; 薛华柏; 涂洪涛; 李秀根
    • 摘要: 冰雹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夏秋交替的季节也时有发生,是我国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冰雹通常出现的范围较小,来势急,持续时间短,所以民间常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冰雹来临时,常伴有大风、暴雨,给作物带来重大损失,有条件的果园应该及早架设防雹网,这是目前最稳妥的防雹措施。
    • 尹丽云; 梅寒; 张腾飞; 刘雪涛; 金文杰; 许彦艳
    • 摘要: 利用2009—2021年云南省966个人工防雹作业点和125个气象站的冰雹记录,基于1:250000 ASTER GDEM 30 s分辨率数字高程,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非线性回归统计等方法,研究了云南冰雹频数与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坡向、地形切割深度和经纬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云南冰雹活动的主要地形因子,冰雹主要出现在1800~2200 m、坡度<10°、地形切割深度<10 m、地势平缓的丘陵和盆地,坡向在强对流活动中的作用随季节发生变化,哀牢山西部的S-W坡向、哀牢山以东的N-E坡向对冰雹频数影响较为显著,经度差异是导致云南出现冰雹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利用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坡向、地形切割深度和经度作为影响因子,通过高斯函数拟合建立云南冰雹频数与多个地形因子的非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权重判别模型,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建立云南冰雹灾害危险性评估方程,形成云南冰雹危险区划图并开展云南冰雹危险性评估,得出云南中部、东部和西部烤烟主要种植区为冰雹高危险区域。云南冰雹危险性区划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种植产业结构调整、人工防雹作业点布局规划和冰雹风险区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马玉杰; 李建朝; 乔虎子
    • 摘要: 中国苹果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分别达到1.8亿亩、1.9亿吨,占全世界的41.9%、48.6%。苹果产业已成为苹果主产区的重要经济支柱。近年来,全球气候复杂多变,极端天气增多,晚霜、冰雹等灾害频发且呈加重趋势,给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图1)。目前,冰雹是延安果区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