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冠状动脉损害

冠状动脉损害

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8069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临床儿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第十二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等;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文献由80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蓉洲、何跃娥、张园海等。

冠状动脉损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9 占比:1.7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8069 占比:98.16%

总计:18407篇

冠状动脉损害—发文趋势图

冠状动脉损害

-研究学者

  • 吴蓉洲
  • 何跃娥
  • 张园海
  • 项如莲
  • 仇慧仙
  • 褚茂平
  • 吕海涛
  • 虢艳
  • 谢利剑
  • 黄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飞; 陈永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及其比例在不同分期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126例KD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reg百分比、Th17百分比及Treg/Th17。比较不同分期KD患儿外周血Treg百分比、Th17百分比及Treg/Th17。统计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情况,分为CAL发生组和CAL未发生组,并比较CAL发生组和CAL未发生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KD患儿CAL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外周血Treg百分比、Th17百分比及Treg/Th17对KD患儿CAL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外周血Treg百分比、Th17百分比及Treg/Th17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Treg百分比、Th17百分比及Treg/Th17均高于恢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治疗2周后,KD患儿CAL发生率为18.25%。CAL发生组急性期KD占比、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发热持续时间、IVIG抵抗占比、血小板计数、降钙素原(PCT)、Treg百分比、Th17百分比及Treg/Th17均高于CAL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T、Treg百分比、Th17百分比及Treg/Th17均为影响KD患儿CAL发生的危险因素(OR=2.740、2.724、3.340、3.235,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Treg百分比、Th17百分比及Treg/Th17预测KD患儿CAL发生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21%、5.74%、0.66,AUC分别为0.746、0.682、0.758。结论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Treg百分比、Th17百分比及Treg/Th17均高于恢复期,外周血Treg百分比、Th17百分比及Treg/Th17预测KD患儿CAL发生的效能较高,可作为预测KD患儿CAL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 马姣; 陈钰波; 李宇宁
    • 摘要: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血管炎性疾病,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可导致贫血及冠状动脉损害。铁调素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调节铁稳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调素在川崎病患儿的贫血、冠状动脉损害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无反应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为通过抑制铁调素的产生进而预防贫血、冠状动脉损害发生以及改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无反应性、减少川崎病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等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铁调素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王玲; 范晓晨
    • 摘要: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导致其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为川崎病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安徽省儿童医院感染科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KD病例共241例,剔除其中不符合要求的6份病例,共纳入235例。对这2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导致其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果:2016年至2019年该医院KD的检出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P<0.05)。在235例KD患儿中,以男性患儿居多,其中位发病年龄为18个月,其中5岁以下的患儿有200例(占85.11%)。所有患儿均有发热症状,其中绝大多数患儿均有口腔改变(口唇红伴干裂出血、杨梅舌等)、球结膜充血、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在235例KD患儿中,发生CAL的患儿有67例(占28.51%),未发生CAL的患儿有168例(占71.4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患不完全KD(iKD)及血红蛋白(Hb)、血钠(Na)水平降低是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D患儿以男性居多,其年龄多小于5岁,且多存在发热、口腔改变、球结膜充血、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典型临床表现。KD患儿CAL的发生率较高。导致此病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有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患iKD及Hb、血Na的水平降低。
    • 林秋萍; 谢利剑
    • 摘要: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炎,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其主要的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早期诊断并治疗川崎病可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标准治疗方法,但仍存在丙种球蛋白治疗耐受的情况,临床诊治较难。目前,由于仍缺乏诊断川崎病的金标准,基于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基因学特征的川崎病诊断预测模型、冠状动脉损害预测模型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耐受模型纷纷问世,本文就此逐一详细介绍。
    • 彭珍; 闫孝永
    • 摘要: 目的构建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川崎病患儿113例,收集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判断患儿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根据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46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6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风险的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和有效性。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及年龄、肌酐和射血分数(ACEF)评分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指标纳入Nomogram预测模型,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风险与实际测定值有较高的一致性,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ACEF评分联合炎性因子构建的预测模型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效能。结论基于ACEF评分联合炎性因子建立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识别冠状动脉损害并发的患儿,为采取积极防治提供参考。
    • 杨照玉; 刘嘉怡; 闫鲜鹏; 焦富勇
    • 摘要: 该文报道1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lin,IVIG)无应答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1岁女性患儿,表现为发热、皮疹、指端脱皮、冠状动脉扩张,给予第一剂IVIG治疗结束36 h后仍发热,再次给予第二剂IVIG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出院1个月后随访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该文总结了IVIG无应答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治经验,以期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 付强; 黄华丽; 李爱民
    • 摘要: 背景 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副交感神经功能降低,目前主要使用阿司匹林及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治疗无效者需加用糖皮质激素,但传统观点认为糖皮质激素可改变迷走神经兴奋性,并促进血液凝固,增加冠状动脉瘤形成风险,不建议早期应用.对于早期具有IVIG耐药征象的患儿如果不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目前关于糖皮质激素对KD患儿自动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尚无报道.目的 分析糖皮质激素对IVIG非敏感性急性KD患儿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01-01至2019-06-30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急性期KD患儿40例,按有无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分为合并CAL组(14例)和不伴CAL组(26例),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5例为对照组.观察3组儿童24 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全程正常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节段平均心搏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心搏间期差值>50 ms个数百分比(pNN50)、全程相邻心搏间期差值均方根值(RMSSD),并观察IVIG非敏感性KD患儿在应用甲泼尼龙治疗前及甲泼尼龙治疗后体温稳定48 h时24 h动态心电图HRV变化.结果 对照组、不伴CAL组、合并CAL组SDAN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伴CAL组、合并CAL组SDNN、pNN50、RMS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KD患儿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可能与冠状动脉扩张有关.糖皮质激素对IVIG非敏感性KD自主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
    • 蔡广创; 朱从敬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预测儿童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临床意义.方法 8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并发CAL分为基础组(未并发CAL)及研究组(并发CAL),各40例.两组患儿均进行血清PCT、CRP检测.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PCT、CRP水平,血清PCT、CRP阳性情况,分析血清PCT、CRP联合预测KD并发CAL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血清PCT(1.64±0.69)μg/L、CRP(23.66±6.21)mg/L均高于基础组的(1.01±0.77)μg/L、(14.21±6.74)m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CRP阳性率为80.00%,高于基础组的5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CRP升高均为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0,95%CI=(1.010,1.074),P=0.002<0.05]、[OR=1.074,95%CI=(1.024,1.211),P=0.000<0.05].结论 血清PCT联合CRP检测能够取得较为准确、有效的KD并发CAL参考数据,进而为早期预测KD并发CAL提供帮助,改善KD患儿预后,临床意义较大.
    • 许文苑; 徐美玉; 孙宝兰
    • 摘要: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浆可溶性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sCTLA-4)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KD患儿40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KDA组)40例和亚急性期组(KDS组)22例;KDA组按有无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11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29例;KDA组按治疗效果分为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敏感组33例及IVIG不敏感组7例.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患儿18例作为发热对照组(F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及斜疝、隐睾择期手术患儿18例为对照组(C组).记录相关临床资料、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sCTLA-4浓度.结果:(1)KDA组血浆sCTLA-4水平6.50(3.44)ng/mL,分别高于KDS组4.44(3.71)ng/mL、F组5.19(2.30)ng/mL及C组2.76(2.13)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34.231,P0.05).(4)血浆sCTLA-4与CAL呈正相关(r=0.461,P<0.01).(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sCTLA-4预测KD冠脉损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8(P<0.05),取临界值6.75 ng/mL,其预测KD冠脉损害的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759.结论:在KD急性期血浆sCTLA-4水平升高,存在冠脉损害患儿sCTLA-4水平高于无冠脉损害患儿,提示sCTLA-4可能参与KD以及KD冠脉损害的发生发展.
    • 许亦锋; 徐震
    •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婴儿(≤6个月龄)川崎病(KD)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KD患儿共104例,其中男58例,女46例,发病年龄1个月~7岁,中位年龄18个月,根据患儿年龄分为≤6个月龄组和>6个月龄组.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急性期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及治疗情况.结果 KD全年散发发病,以春夏为主,5月份为其发病高峰,本研究男女发病比例为1.26:1,≤6个月龄组占21%;≤6个月龄组不完全川崎病(IKD)诊断率较高,发热时间相对短,卡疤红肿发生率高,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并发症、贫血发病率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两组患儿对静脉泵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龄组实验室检查血清白蛋白、ESR、CRP水平均低于>6个月龄组(均P<0.05).结论 ≤6个月龄小婴儿KD临床表现不典型,IKD发病率高,并发症及冠状动脉损害较多,应密切关注其实验室检查,加强超声心动图监测,减少漏诊、误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